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子》对《淮南子》的影响,体现在文本和思想两个方面。《淮南子》中,既有对《管子》文本的袭用,也有对《管子》思想的继承。这与汉初的社会思潮和该书的编撰意图有关,也与淮南王刘安门下聚集了一部分来自齐地的学者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老子》《庄子》及《管子》稷下道家在论述人性善、恶方面,属于同一类型。《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认为世俗的善、恶不但不是人性,而且伤性害命,因此主张性超善恶论。《管子》稷下道家一方面继承了《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的思路,另一方面又发展和完善了它们的人性论思想,认为义、礼、法由"道""德"所生,是"道""德"在人道的表现,因此它与《老子》《庄子》一样,都主张人性超越世俗的善恶,或称之人性纯善论。  相似文献   
3.
巩曰国 《管子学刊》2006,(4):127-128
先秦时期,墨学与儒学曾并称显学.墨家门徒众多,影响广远.秦汉以降,由于秦皇汉武文化政策的影响以及其他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墨学失去了"显学"地位,但其文化影响仍有迹可寻,文人传习历代不绝.清代,墨学渐次复兴;民国以后,墨学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对墨学史进行研究,梳理墨学形成、流传的历史,探究墨学兴衰浮沉的原因,总结历代墨学研究的成果,发掘墨学中的积极进步思想,既是墨学研究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新世纪学术总结的时代要求.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墨学史的研究,或局限于墨学形成的某一方面,或局限于墨学流传的某一阶段,或仅对墨学流传史作大致勾勒,一直没有墨学通史著作问世.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杰文教授的<中国墨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正是弥补这一缺陷的力作.  相似文献   
4.
巩曰国 《管子学刊》2008,(3):122-125
《管子·轻重》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要文献,其著作年代的研究,是近百年来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前,“汉代说”占主流地位;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学界逐渐倾向于“战国说”。“汉代说”的流行,无疑受到“疑古”思想的影响;近年来“战国说”得到普遍认可,与“走出疑古时代”的学术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管子》佚文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巩曰国 《管子学刊》2004,(4):20-24,45
《管子》一书,有部分内容亡佚。本文在前人基础上,辑录整理《管子》佚文19条,并对这些佚文与今本《管子》的关系及其思想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管子》版本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子》一书,版本众多。本文在历代著录及个人所见版本的基础上,对众多的《管子》版本进行了考察,澄清了前人的一些误解,介绍了各主要版本的基本情况,勾勒出自汉朝刘向校订本以来《管子》版本源流演变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7.
战国秦汉古籍对《管子》文句的称说引述,透露出了刘向定本以前《管子》早期流传的诸多信息。按时代先后做纵向分析,可看到《管子》内容的“递为增益”;按空间地域做横向分析,可看到《管子》篇章的“分合无定”。而这些都进一步证明了所谓18篇的“《管子》原本”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8.
巩曰国 《管子学刊》2013,(4):118-119,122
齐文化是先秦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升温,齐文化以其丰厚的内涵、鲜明的特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出现了众多的论著和论文。这些成果,或宏观把握,或微观阐析,或原典解读,或理论架构,推动了齐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成果,虽然有的追求生动通俗,但多数着眼于学术研究。面向大众、适合社会上广大读者阅读、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齐文化著作,还不是很多。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张光兴先生的《说齐--齐人齐事一家言》(以下简称《说齐》),在这一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今本《管子》有多篇亡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北堂书钞》对《管子》的引用情况,对其亡佚时间进行探讨,认为:《管子》佚篇的亡佚不是一次性的,在南北朝后期,《管子》的部分内容亡佚;隋末唐初,《管子》又损失了一些篇章,《管子》佚篇全部亡佚。  相似文献   
10.
和前代相比,宋代学者对《管子》"轻重"内容的分析,更为深入细致;对"轻重"的总体评价与年代作者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宋代学者对"轻重"近乎一致的否定评价,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直接影响;他们对"轻重"著作年代与作者的辨伪,与当时的疑古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