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老子》正像军事哲学《孙子》那样,是当时政治哲学的另一座高峰,可惜先秦的历史文化条件及后来的思想文化专制主义早已使它变形失真。帛书《老子》(下简称帛本)证明今本错讹甚多,而楚简《老子》(简称简本)又证明连帛本也出现许多讹误。简、帛两本对于老子的研究大有解疑去讹、拨乱反正之功,为《老子》研究的突破提供了锐利武器。但是,从已出版帛本的注译看,框套今本者多,订正讹误者少;以古从今者众,用古正今者寡;谨慎保守有余,信古从真不足。对帛书老子的研究、开发、利用极为不够:第  相似文献   
2.
郭沂先生的《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书其人》(载《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读后颇受启发,获益良多。但是,“简本优于今本”诸论断,又甚感失之偏颇。现不揣冒昧,就教于郭先生及诸同仁。(一)能否断言“完整”郭文认为“简本是一本完整的《老子》传本”,看来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下面是楚简《老子》各篇情况对照表:为什么长短不一,形状不一?是否用以标明分篇与篇次之先后上下?看来很有这种可能。整理者很可能就是据此排列并定名为甲、乙、丙的。这种先后次序是符合古意的。竹简是否有缺失?先看楚简本“甲”篇。…  相似文献   
3.
战国中后期,天下苦战已久,民心思定。人心趋向统一,局势也趋向统一。孟子讲“定于一”,荀子鼓吹“天下为一”。《吕氏春秋·功名》说得更明白:“乱莫大于无天子”,“欲为天子,民之所走(趋),不可不察。”面对天下将“定于一”的趋势,统一后建立怎样的国家形式,以什么样的统治方法治理天下这样一些问题,就不能不引起思想家、政治家们的普遍关注。当时各派学者就此发表意见者很多,但就其内容与影响而言,还得要说法家诸人。  相似文献   
4.
拜读黄克剑先生的《老子道论价值趣向辨略》 (见《哲学研究》2 0 0 1年第 6期 ;简称“黄文”)与孙熙国先生的《论老子对“道”的三重规定及其哲学启示》 (见《哲学研究》2 0 0 1年第1 0期 ;简称“孙文”) ,颇受启发。但深感不足的是缺乏对出土文献与历史的验证。尤其是汉墓帛书《老子》 (简称“帛本”)与楚墓竹简《老子》 (简称“简本”) ,是目前最接近祖本、最少失真的《老子》 ,它们对许多歧义往往有拨讹反正、一锤定音的功效 ,因而是论《老子》不可或缺之文献。如果只以今本为据 ,难免不偏离本意。所以不揣寡闻浅陋 ,陈述愚见 ,以就教于…  相似文献   
5.
尊敬的《中国哲学史》编辑部:您好! 十分惊讶贵刊去年第四期针对我的两篇文章,两文都是根据今本《老子》立论,批评我对帛、简《老子》的“臆断”。因为不可能在贵刊进行争鸣辩驳,所以我想以下六篇拙文,足以回答聂中庆先生的指责了: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一”除了是个数词而外,它还是一种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多义概念。它不仅对于各学派是不确定的,就是同一位思想家,它也是多义的。拙文拟从分析《老子》《管子》的“一”、“得一”、“执一”入手,看“一”的主要内涵是什么;然后再看不同学派对“一”的运用、发挥,从而说明一个模糊哲学概念后来演变为一统的政治、经济概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