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就都市寺庙服务社会这个主题,笔者前一篇文章《关于寺庙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侧重于"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本文则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作为教内第一间①旨在满足社会公众个体消除、舒缓身心之苦的咨询机构,没有先例提供参考,从缘起筹建到日常运作,无一不是在探索中实践:合作方的选择、咨询师的甄选与搭配,关系到能否满足咨询者(来访者)的需求;对咨询者的诉求分析,是对"苦谛"的现实探究,成为下化众生的基础;就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可折射出上求佛道路径中被忽略的要素。  相似文献   
2.
按佛教教义及管理学原理,以饶益、随顺众生为特色的寺庙慈善行为,满足了社会中的个体及群体的部分需求。因此,慈善行为也就成为寺庙这一非营利组织存在乃至发展的前提。人类的需求,有的亘古不变,如衣食住行等基本生理需求;有的则具备时代特征,如商业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求职、职业发展需求等。当今寺庙的慈善行为以因袭传统为特质,所满足的大多是那些不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需求。满足需求的手段,也以传统的财布施为主。因袭传统的慈善,或许可以维持寺庙的生存现状。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需探究众生在现时代的特有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发技能满足之。  相似文献   
3.
两千年来僧团因标举佛陀"六和"精神而和乐清静,虽历经劫难却发展不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企业建立的各种"团队"因缺乏符合国人特质的"团队精神"而往往以失败告终.本文回顾佛陀关于"六和"精神的教诲,认为在建设团队中,唯有以"六和"精神为导向,方可实现建立团队时的初衷.  相似文献   
4.
企业以牺牲相关群体的利益来攫取最大利润的经营方式直接造成了大规模裁员、直接排污、圈地毁林、血汗工厂、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将原本应由企业完全或部分承担的就业、环保、劳工、三农、慈善等社会责任推给了政府和社会.即使是完善的政府法规、强大的舆论压力也只能从外界限制企业的这些行为,并不能使企业自愿、自觉地承担其社会责任.本文旨在通过将佛学缘起法则及其衍生的相关原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尝试说明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的命运与其相关群体的利益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