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佛教的慈悲和平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佛教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慈悲始终占据着基本的中心的位置。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慈悲从一切人的善性流出,由于众生的每一分子都禀有本来的善性,所以同情他人,爱护他人是自然的天性流露。第二,由于一切众生的生命本来基于同样的出发点,从消极面说,无非因缘聚合,因缘而有,缘散而无。由此而无需说此贵彼贱,也就不可能爱彼而嫌此;从积极面讲,此一具体的因缘聚合是数百千大劫才能发生的,因而弥足珍贵。结合这二者来说,一切众生都是值得尊重和爱护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即爱和被爱双方都禀赋了宇宙的同一性,所以说慈悲…  相似文献   
2.
佛教在十一世纪以后,在印度逐步消失,但它在消失以前已经在我国的西藏取得了新的根据地。于是印度的传统瑜伽修行法也随佛教传入西藏。当然,此前印度的传统瑜伽修定方式也在更早的时候,大约公元前后,随天竺或中亚来的传法僧人流入了我国汉地。从瑜伽修行的传统看,  相似文献   
3.
4.
泰国是当代上座部佛教的三大主力之一,佛教在该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世纪初,泰国一直在进行政治与经济的改革,作为国家精神文明领域的佛教,也处于改革进程之中。泰国政府出于改革的需要,重新订立了僧伽法,利用佛教来维系民族统一,将僧伽置于国家官僚机构的框架之下,发起了一系列的净化佛教运动,这些措施曾对当代泰国佛教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成为一种比较典型的模式,尤其是在政治关系上,对今天的佛教发展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佛教的中国化可以视为一种文化转型。这既 指来自印度的一种宗教传统进入中国后改变自身迁就东土的精神气候,也指中国固有传统被外来的奇思异想和精神价值所感动或震撼,不得不对固有的文化观念重新审视、重加定位,对于人的生存和意义另加诠释。 一、 佛教传入时的中国社会环境 粗略地说,佛教传来中国之初,中国人一开始所接触的,是一个哲学思辩要精微得多、宗教感情要强烈得多的精神文化。恰巧此时的中国,正告别了西汉政治经济强盛的时代,进入了总体上说来江河日下的东汉时期。从思想现实言,自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  相似文献   
6.
方立天先生是国内著名的佛教研究专家,他新近推出的巨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借用近代以来哲学思想研究的基本范畴,建构其中国佛教哲学的体系,体大思精,可谓是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的结构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是把中国佛教哲学思想分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修养论),并对各种概念、学说和流派加以细致地梳理;纵向是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历史考察。这种考察始于印度文明史的开端,以佛教出现后的历史为重点线索,从佛陀在世时2500年前一贯而下,直到真正的中国特色的佛教产生及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从…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于本源同志所著的《清王朝的宗教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属于院重点研究项目。该书集中地研究了清朝的宗教和政治的关系。对于研究晚近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和考察成熟的封建统治者的宗教政策,是填补国内空白的作品。 清王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跨越中国古代和近代两个时代。研究它的宗教思想和政策实际是研究一个转型社会如何对待传统的宗教和外来的宗教。这对我们令天的宗教政策的反思和认识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有关清朝宗教的著作已有问世者,对其宗教思想和政策,也有一定的论文发表…  相似文献   
8.
9.
10.
差不多还在一千年前,佛教的教法就在印度逐渐绝迹了。19世纪中期以来的印度,只有少数婆罗门和一些服务于殖民统治的西方人,才从历史的遗迹中追寻着佛教的意义。当时的社会上,只有一批以西方价值观为取向的知识分子或受西方教育培养出来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