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本文致力于研究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认识加以阐明时所使用的核心概念——含义意向。本文首先对“含义”和“意向”这两个要素做了详细分析,接着对由此产生的“含义意向”这一表达的多义性进行现象学考察。这一考察揭示了针对个别对象的含义意向,以及所谓符号性的含义意向所面临的疑难。本文对这两方面的疑难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在用胡塞尔自己提出的反例反驳了逻辑含义起源于感性直观这一观点之后,对含义意识本身的研究便得以开启。本文揭示了含义意识如何在最为多样的行为种类中(不仅仅在感知和想象中)原初地造就了含义,以及我们因何必须在感性之充盈与含义之清晰之间做出一以贯之的区分。这为研究和比较含义意识在所有行为种类中的功能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宋文良 《哲学分析》2024,(1):88-100+197
数学、物理学以及现象学哲学的思想交融突出反映在虚实、真假的区别问题上。数学中实数与虚数,物理学中实像与虚像、可感对象与超感对象间的区分,表现出数学和物理学中的虚实之辨,但这些区分在认识论现象学层面上仍不彻底而有其局限。“是否可被怀疑”可作为认识论上区分虚实真假的严格且可靠标准,胡塞尔向实然状态的还原正是需要在这一标准下、在认识论批判语境中得到恰当理解和评价。迪特·洛玛对该还原之确切意涵的界定是正确的,但他关于“这一还原既(原则上)可行且又必要”的主张却不能成立。在虚实之辨的问题域下、在认识论批判和奠基的语境中,胡塞尔最终放弃向实然状态还原而代之以超越论还原的思想动因也将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3.
宋文良 《现代哲学》2023,(4):109-116
在胡塞尔自身意识思想方面,学界主要存在三种解读:1.自身意识是后续高阶反思;2.自身意识是原本意识所具有的前反思的、前对象化的、单阶自身觉知;3.自身意识是原本意识对其自身的一种特殊的高阶隐性觉知。这三种解读主要是从意识研究或存在论角度做出的。相反,本文主要把自身意识问题当作一个认识论问题,亦即对知识的最终确然明见基础的追问,并通过追溯胡塞尔的思想演变,提出并解释了胡塞尔自身意识思想的以下三个阶段及其关联:1)自身意识作为对单纯体验材料的内感知;2)自身意识作为超越论的-内在的纯粹意识领域中个别意向行为所具有的伴随性的、潜隐性的自身觉知;3)自身意识作为整个超越论的纯粹内在意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本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