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证实原则的倡导们认为,证实原则的含义对上帝的信仰是一种灾难性打击。卡尔纳普说:“在形而上学的用法上,‘上帝’一词是指某种超出经验的存在。这个词被有意地剥夺了与物质存在或内在于物质的精神存在的关系。由于它不能获得新的意义,因而没有意义。”在艾耶尔的《语言·真理与逻辑》中,可以看到关于上帝存在问题的逻辑实证主义方法的另一个例证。他说:“假如‘上帝’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词,那么,有一个上帝存在甚至不能是或  相似文献   
2.
被港台朋友戏谑为“大陆文化基督徒” ,虽是一片善意 ,但笔者不胜惶恐。以为有辱斯名 ,有负雅望。其本意指对基督教持平和友好态度的研究者 ,以区别戴帽打棍的批判者。不意后来竟被误会为教会外之基督“信徒”以别于教徒 ,似乎比“教会徒众”更符合基督之要求 ,有拟于当年虔教派之入教堂。此短语偶一用之 ,令人感到新奇及传神达意 ,但过犹不及 ,到处滥用 ,推波助澜 ,造成混乱 ,且使人生厌。内地学界对此称谓表现漠然 ,淡化处置 ,不失为上策。但适当时机 ,表达意见 ,以正视听 ,亦未始不可。从神学角度研究神 ,对神学中的文本内的、系统内的、…  相似文献   
3.
安希孟 《五台山研究》2021,(1):13-18,24
佛教入华,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进入寻常百姓家.村落地名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和载体.村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是文化的根系所在.村名记载着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奋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名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演变.通过对村名渊源的了解,能够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在中国地名文化中受佛教影响命名的村庄,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同时体...  相似文献   
4.
一部《圣经》,谈到“家”的地方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国”了——它只谈“天国”。“我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圣经》谈到兄弟的地方很多,但指的是“人人皆兄弟”。 基督教在西方淡化了家庭观念。《马太福音》说:“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与父亲为  相似文献   
5.
6.
极限问题是作为整体科学的科学事业提出本体论问题,但不能用科学方法来回答。它可以被叫做极限问题,但容易被误解为仅仅是空间或时间极限,或者是从科学规律出发作出预言时所需的临界条件。 自然科学框架中的归纳主义并不能解释自然科学框架自身。在谈到基因的性质时,生物学家必须请教生物化学家;在谈到92种元素何时何地出现的时候,生物化学家又必须请教天文物理学家;天文物理学家可以根据星球和宇宙早期核过程来回答,因而又必须向核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请教进一步的解释……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状结构。宇宙学家又必须请教基本粒子…  相似文献   
7.
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畏是对万物尊严的直观,是对超然性的辨识。犹太-基督教认为,智慧由敬畏推动,敬畏是信仰的前提,是信仰的根源。人们应当接受敬畏的指导。丧失敬畏,就会缺少洞察力。科学主义是失去敬畏的结果。学术界最近对科学主义的讨论,说明人文精神开始崛起。科学主义大概是一种国产货。我们今天应当在世界大家庭的语境中说话或言说。敬畏自然与敬畏生命,二者同中有异。但是,我们所说的敬畏自然,一点也不意味着自然主义。我们反对科学技术的僭越。自然主义恰恰忽视不同于单纯物质的生命。国内学者已经普遍注意到人类道德的关怀应当扩大到人类之外的存在上。  相似文献   
8.
家、国、同胞,与天下万民--中西哲人及基督教的家庭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某些中西哲人及基督教的家庭观念的差异,并说明了这些差异所导致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世界主义的观念起源于西方。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世界主义观念被斯多葛派首次发扬。许多西方学者也阐发了这一观念。生于斯长于斯的基督教更促进了普世、万国概念。早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也都提倡世界主义,以对抗民族主义。孙中山以为世界主义乃远期目标,民族主义乃近期目标。当今世界万国一家,一方有难,八方牵连。人类一体的观念正变为现实。作为人类长远目标的世界主义,正在逐渐实现。它与无政府主义、和平主义幻想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茨文利主义是另一种以国家教会形式出现的新教教派。茨文利主义因瑞士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布道师、神学家和爱国主义政治家茨文利而得名。茨文利主义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路德的工作,但和路德主义又有着显著的差别,因而引起福音运动中的分歧。茨文利发动了瑞士的宗教改革,成为加尔文以日内瓦为中心的教改运动的先声。他是十六世纪瑞士最优秀的人物之一。他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团结的瑞士,且以军事行动捍卫自己的事业。茨文利的宗教信条为瑞士富裕城市的资产阶级新偏爱。一.茨文利在苏黎世的宗教改革乌尔利希·茨文利(1484——1531) 是一个人文主义者而不是神学家。虽然他主要学习古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