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宗教信仰是历代许多政治家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具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巨大潜力。宗教可以通过其精神信仰以及仁慈博爱、自我约束、维护和谐稳定等教义主张或伦理要求为社会提供精神信仰、价值伦理、凝聚力和整合约束力,进而最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我国社会宗教信仰包容融合的传统优势,因势利导促成各宗教和合共生的宗教共同体,运用其巨大潜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并化解各种社会问题,是可供选择的积极进路。  相似文献   
2.
传统中华文化是以儒佛道为主体的宗教性文化.文化大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组成部分,而传统中华文化是文化大发展的主要基础和资源.为此,要振兴中华文化、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首先需要对其精神内涵、价值、功能等做出全面客观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3.
宗教共同体并非单一维度的简单构建,而可以从信仰、精神、价值、伦理、文化、组织体制和社会功能等多维度加以研究探讨。其中信仰是宗教的核心,故为宗教共同体的最主要维度。诸维度既相生相应,相辅相成,又可能分别形成共同体,其中任一维度共同体的实现都会促进其他维度共同体的实现,所有维度的共同体都分别是实现宗教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化解信仰缺失危机的积极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民初至"文化大革命"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极端思潮酿成我国社会信仰缺失的危机,一度造成社会道德衰败、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严重、宗教问题凸显、社会和谐稳定难以维持等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中国社会向信仰常态回归已成趋势。因此,顺应全球化进程,发挥社会宗教信仰包容融合的特别优势,因势利导促成各宗教和合共生的"宗教共同体",并以此主动化解信仰危机和相关的社会问题,不失为可供选择的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