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功利的洞穴     
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和功能的一种基本表现。人作为主体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总是为了取得某种功效,获得某种利益。因此,不少哲学家把功利看作是推动人的活动的动力和评价人的活动的标准。功利同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至为攸关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人的各种意义的存在便是虚假的、非现实的。在哲学史上也有一些哲学家把功利和道义对立起来,表现了一种重道义、轻功利的倾向。比如汉儒董仲舒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倡导,宋明道学家有“存天理,去人欲”的说教。  相似文献   
2.
情感的洞穴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情感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因素,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的非理性非智力方面。情感与理性和意志等相结合,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结构和内心世界,成为人类从事主体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内在根据和主体性条件。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受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人的情感之区别于高级动物的心理,在于它总是与人类的理性和智慧相关联。作为人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