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姣  白宝玉  夏勉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7):1187-1198
脱落是指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 来访者由于种种原因在导致他前来寻求帮助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就终止治疗的现象。研究者对脱落概念内涵的理解比较一致, 但脱落的操作性定义存在多种且各有利弊。脱落在临床治疗中普遍存在; 脱落率在跨研究间的结果差异很大, 并受到脱落的操作性定义和研究设计类型的重要影响。传统的静态的变量在预测脱落时存在明显局限, 治疗同盟等治疗过程预测变量近年来得到更多重视, 并丰富了我们对来访者脱落的深入理解。为减少脱落, 研究者建议为来访者提供治疗前准备, 对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变量进行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干预策略。未来研究需要完善脱落的操作性定义, 更多地在自然治疗设置下进行研究, 进一步深化脱落的预测变量研究, 并关注治疗外重要事件及文化背景对脱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佩  夏勉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6):1009-1020
服药依从性是影响抑郁症患者疗效和复发的重要因素, 然而很多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低。与服药依从性有关的概念有服从性、依从性和遵从性。抑郁症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包括疾病与治疗因素、医生相关因素、患者相关因素及文化与环境因素四个方面, 主要从医生和患者两方面进行干预。其评定方法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种。介绍了研究趋势, 未来应发展服药依从性测量工具, 加强本土化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 加强共病对抑郁症服药依从性影响的研究, 制定个别化的干预措施, 并加强心理学在抑郁症服药依从性领域的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3.
归因、自我效能和社会容认度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勉  江光荣 《心理学报》2007,39(5):892-900
在江光荣心理求助行为的“阶段-决策模型”框架下,探查处于第三阶段的被试的求助行为,侧重研究⑴对心理问题的归因、⑵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和⑶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这三个变量对实际求助行为的影响,同时探讨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对求助行为均有预测作用。其中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除了对求助行为有直接作用外,还以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求助行为。整个模型对求助行为解释的变异量达到26%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系统的全国抽样调查方式, 了解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现状。结果显示, 我国成年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总体处于中偏低水平; 其发展水平在地域、人口学分布上比较均衡; 在结构上, 公众心理健康素养的发展表现出心理健康维护和促进的素养高于心理疾病应对的素养, 自助的素养高于助人的素养两个特点。调查还发现, 个体心理健康素养中, 知识观念部分个体差异较大, 态度和习惯部分个体差异较小; 在心理健康素养的社会性影响因素方面, 社会经济地位是所考察变量中效应最大的因素, 且其对素养的知识观念方面影响较大, 对素养的态度习惯方面影响较小。调查结果提示, 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任务的艰巨性; 在实践策略上, 宜以提升心理疾病应对的素养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采用多层线性分析方法,在短程心理咨询的连续会谈中检验来访者的会谈间体验对咨询效果的影响。以36名个案、151次会谈为样本,结果发现,来访者的症状总体呈线性下降趋势;不同来访者症状变化的速率存在个体差异,会谈间体验的情绪因子能解释症状变化速率总变异的40.79%。结论:在短程心理咨询中,来访者想起咨询会谈或/和咨询师时的情绪体验能显著预测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6.
谢宝国  夏勉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6):1112-1124
职业决策困难是指个人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其一直是生涯心理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它会以两种方式影响职业决策结果:一是,导致个体无法做出决定;二是,导致个体做出劣质决定.本文回顾了1980~2012年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职业决策困难的概念界定、亚类型、结构、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清晰界定职业决策困难的内涵和外延、对维度构成达成共识、深入探索形成机制以及加强定制化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7.
接触干预是减少精神障碍公众污名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接触形式已被广泛应用在减少公众污名的干预研究中, 且被证实在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等方面均能有效减少污名。接触干预的效果受到干预实施过程和干预对象特点两方面影响。从干预实施过程来看, 有效接触干预包含精神障碍患者、信息和互动三个关键成分, 这些成分需要具备一定特点才能产生效果; 同时, 多形式接触、连续接触、接触质量等成分的存在能够进一步扩大接触干预效果。从干预对象来看, 接触干预效果会随着干预对象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接触干预的研究设计, 丰富接触干预的理论机理研究, 推动接触干预的循证实践发展。同时, 应用接触干预减少特定群体公众污名, 以及干预特定精神障碍类型公众污名是进一步研究方向, 并在我国文化背景下进一步检验接触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8.
当事人的投入是其从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获益的基本前提,它是指当事人为了实现改变的目标,在咨询或治疗过程中主动参与、不懈努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目前对投入的研究主要考察了行为表现,包括出席会谈、会谈中的投入和会谈外的投入三个核心成分,对应有不同的测量方法。与投入有关的因素包括当事人因素、咨询师及互动因素、家庭和社会文化因素、其他客观因素等,其中当事人的认知动机因素对投入有重要影响。未来研究应继续探讨当事人投入的成分、动力性和影响因素,完善其评估方法及增强当事人投入的干预方法,并进一步检验当事人的投入与咨询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回顾了国内外心理求助研究的进展和现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在文献分析和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心理求助行为的阶段-决策模型,该模型将心理求助视为一个内部决策过程,包括连续的三个阶段,分别为问题知觉阶段、自助评估阶段、他助评估阶段。在不同的求助阶段,影响求助行为的因素及其影响力不同。文章简要介绍了基于这个理论模型所作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主题模型(Topic Model)作为一种计算机化文本分析方法,目前被研究人员应用于心理学文本分析领域的诸多研究中。在心理咨询研究领域中,主题模型可以用于探索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和当事人之间谈话的主题,比较不同治疗类别的相似性,以及进行行为编码;在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上,利用主题模型可识别和预测各种心理障碍以及进行人格计算。未来需要关注主题模型在算法和操作上的改善,并将其应用到中文语言环境之中,探索中文文本的心理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