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文化场”及“场效应”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佛教名山文化”这一概念,并以五台山为例作了界定分析,说明了它的两大效应。同时还指出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太祖极端专制集权政权形式下的佛教政策,突显着既限制又利用的强势倾向。认为务释氏教不能保国,又主张利用佛教“阴翊王度”。讲所谓“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三教关系的摆置更显娴熟务实。其通过健全僧官设置并纳之入世俗官僚体系,加强对僧伽事务的管理;以强力...  相似文献   
3.
佛乐是佛教传播中的生动内容,但佛教发明地印度的佛乐并未随佛教传入中国,即所谓"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因而,中国佛乐也就特别能体现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些特点。其中,佛教政策及信仰倾向与佛乐的相互关系,便是比较有探讨意义的一个方面。而明初佛教政策及流行佛乐都是比较有典型特点的事例。本文即梳理了明初佛乐创作及其与佛教政策和时代信仰倾向的背景关系,并对明初相关礼乐的认识及佛乐的时代性等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4.
周齐 《佛教文化》1994,(1):22-24
提起佛经的汉译,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唐僧”——玄奘了。不过大家还应该了解,远在唐朝以前的东晋及十六国时期还有一位伟大的佛教学者、译经大师,在佛经汉译、佛教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上做出过划时代的杰出贡献,那就是鸠摩罗什法师。  相似文献   
5.
6.
佛学与易学的关系是佛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与本土思想文化深入交融比较深刻的一个方面。本文尝试由义理和思想发展脉络作为问题探讨的切入途径,以相关问题比较突出的华严学说与易学的关系作为重点研究方面; 其中,又以华严四祖清凉澄观著作中引用《周易》的线索作为个案,审视和分析了其华严注疏中引用《周易》的目的、作用及其特点; 认为澄观之用《易》,无所谓以易解经,主要是在本质的义理相通及义理比较意义上的借语。  相似文献   
7.
在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宗教工作方针一再强调发扬中国宗教的中国化发展方向,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文以习近平的宗教工作指导方针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教学及经济学原理为理论原则,对借佛敛财的错误现象以及认为利用佛教资源进行资本运营可以促进佛教文化传播发展的错误认识略作论析。  相似文献   
8.
周齐 《周易研究》2016,(4):54-63
唐、宋时期,将范畴及学说进行图型表达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儒释道也有近似的发展趋向,其中,以"圆相"为基础图型的佛学阐释和易学图型"太极图"及其学说,便是哲学图型发展中的典型案例。虽然,佛学圆相大致是由本体论层面的图型诠释而落实到具体修行次第及勘验方式,易学太极图及其学说则由尽可能完善图型诠释而至充实宇宙本体论,但儒释道不同形式的图型演绎,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在提高传统哲学思辨水平及丰富思想资源上各有贡献。本文尝试通过述说太极图所出渊源之历史疑问,由此引出相关图型演进问题,进而述说佛学圆相法的运用,以两相陈述相关学说具体发展脉络的方式,尝试对传统哲学图型法的逻辑演进做个初步展示,并联系康德哲学图型法阐释,略窥所涉图型演进问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坐作并重”的主张是由禅宗四祖提倡并由五祖继而巩固发展的。据杜 《传法宝记》称,四祖道信“每劝诸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读经,莫与人语。能如此者,久久堪用’。”其中所谓“坐”,自然是指禅修,而“作”,即为得一口食之劳作。这是为“坐”而“作”的“坐作并重”之说。因为,若无”作”;四祖门下五百余人依何可以“坐”? 据僧传所述,五祖弘忍的风格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而且视“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为佛事”,尤其能“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