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唐辉  周坤  赵翠霞  李纾 《心理学报》2014,46(10):1549-1563
主流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当遵从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 基于“价” (value)做选择—— 挑选能直接给自己带来最大获益的选项。但决策者实际上经常会基于“值” (worth)做选择—— 挑选令自己当下吃亏或损失的选项, 并认为“值得”。为探索选择吃亏的选项究竟“值”在何处, 研究1利用情境实验操纵“基于‘值’选择”, 发现选择表面吃亏的“值”选项反而能给个体带来更大的延迟获益。研究2a采用归纳法, 确定了吃亏选项会在“惠、善、义、法” 4个潜在维度上被决策者赋予更大的“值”; 研究2b利用测量4个潜在维度的情境测验, 以销售群体的销售绩效和主观幸福感为真实获益的衡量指标, 验证了“基于‘值’选择”与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获益间存在正向的线性预测关系。研究首次为中国文化中的“吃亏是福”提供了实证证据的支持, 揭示诱使人们选择吃亏选项的是“后福”—— 赋在潜在维度上的延迟获益。  相似文献   
2.
是风险规避还是后悔规避左右人们的冒险行为?基于风险行为跨领域特殊性,本研究假设:决策者是规避风险还是规避后悔具有领域特异性。本研究选取有涉赌经验的澳门居民为样本,以其参与13种博彩的次数为指标考察其真实风险行为。结果验证了上述假设,风险规避说或后悔规避说都不能单独解释个体的风险倾向,个体是风险规避、后悔规避,或二者皆有,取决于其所处的具体风险情境类别。该发现有助于加深对风险行为特征的认识,亦可为预防及应对问题赌博提供启发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孙红月  苏寅  周坤  李纾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417-1425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amuelson于1963年发现人们在单次和多次博弈条件下决策行为不一致。文章综述了两种博弈条件下人们决策行为的差异并质疑了这种差异的传统理论解释机制。描述或预测决策行为的风险决策理论其实只采用了一种评价法则—— 期望法则, 始终没有跳出“最大化”的窠臼。基于实验证据, 我们推测, 多次博弈时人们遵守了期望法则, 而单次博弈时人们所遵循的是非补偿性法则。从多次博弈到单次博弈, 不单单是一种博弈次数上的变化(量变), 而是代表了从期望法则(补偿性法则)到非补偿性法则两种策略之间的转变(质变)。最后, 文章介绍了单次、多次博弈问题在医疗、应急管理以及投资领域的体现, 并呼吁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单次、多次博弈问题。  相似文献   
4.
利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对130名大学生的国家科技成就刻板印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对中国近现代及当代科技成就判断标准的自然对数值显著高于对中国古代、美国近现代及当代科技成就判断标准的自然对数值(p<0.001),同时,被试对中国古代、美国近现代及当代科技成就的判断标准自然对数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从而证明了大学生群体中明显存在着国家科技成就刻板印象。进一步的含义表明,大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依然保持绝对的自信,对中国近现代及当代科技成就的自卑并没有显著改变。在被试对2005年中国科技竞争力在全球的排名进行估计时,高估的人数显著多于低估的人数(p<0.001),从而表明,大学生对中国当前及未来科技成就的自信心开始建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