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照作为最重要的授时因子,对机体的昼夜节律与睡眠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已有研究发现日间更多的光照暴露,特别是晨间高强度光照会显著促进个体的夜间睡眠,但这一优化效果会受到光照参数和个体特征等的调节。日间光照可以通过前置或延迟机体的生物节律进而对睡眠产生间接影响;而日光暴露是否会通过调节睡眠内稳态压力直接影响睡眠尚不明晰。未来研究可探究日光水平与时间对睡眠的交互影响,面向特定人群如长期室内办公者、轮班工作人员或睡眠障碍群体构建健康人因照明模式。  相似文献   
2.
电子媒体设备日益流行的同时, 睡眠问题也日趋加重, 主客观研究均发现电子媒体使用会对睡眠产生消极影响.背后的加工机制涉及睡眠置换,唤醒,屏幕光和电磁辐射.可以通过睡眠卫生教育,限制电子媒体使用,屏蔽屏幕蓝光等方式进行干预.未来研究需要从理论机制的整合,因果关系的确定,测量方式的客观化和标准化,使用情况细化和本土化研究方面做努力.  相似文献   
3.
研究考察了不同女性面孔吸引力情境对男性被试诚实道德决策行为的影响,同时采用ERP技术对社会情境中面孔吸引力的信息加工方式特点进行探究。结果发现,高面孔吸引力记录员情境中被试倾向更加真实地报告自己的预测结果而表现出更多诚实的道德决策;ERP结果则发现高吸引力记录员面孔较之于低吸引力记录员面孔在反应提示界面在大脑中后部诱发更大的早期N200成分。结果提示,在与面孔审美评价无关的社会情境中个体面孔的吸引力信息能够被快速识别与自动化加工,同时也会直接促进他人自身的道德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考察了白天室内照度(300 lx vs 1200 lx,眼位水平)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及主观情绪和警觉性在照度水平与认知加工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被试在高照度照明条件下的认知加工绩效(Go/No-go,2-Back)明显好于低照度照明;(2)高照度照明对积极情绪和主观警觉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警觉性在照度水平对Go/No-go任务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情绪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这表明警觉性在室内照度与部分认知加工间扮演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5.
光照除了传统的视觉作用外, 还具有一定的非视觉效应, 包括调节昼夜节律、褪黑素分泌和警觉性等生理功能和行为表现。随着光照对生理节律影响研究的不断深入, 近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光照的警觉性作用。我们根据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1)警觉性的测量工具; (2)光照强度、时长、时间点、波长、色温等对光照警觉性作用的影响; (3)光照在治疗情绪障碍、调节生理节律、完善办公照明方面的应用; (4)提出了继续探讨光照警觉性作用的神经机制、优化参数特征和探讨混淆变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环境光照作为重要的授时因子, 对多种生理和心理功能存在广泛影响, 其对情绪的非视觉作用尤其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研究发现, 环境光照的照度、色温和波长均是影响情绪的重要物理因素; 短光周期、夜间人工光以及持续光照/黑暗等异常光照模式则会导致情绪障碍; 光照的情绪效应还受到光照时长、时间点、个体特征、主观偏好及基因类型等的调节。光照作用于情绪的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视网膜中的内在光敏感神经节细胞将光信号投射至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直接影响情绪; 另一方面光信号通过同步内部生理节律及其调节下的激素分泌、神经传递和睡眠间接影响情绪。未来研究考察短时光照的视觉功效时需要采用更客观多样化的情绪测量技术, 综合非视觉与视觉作用路径深入对比健康与情绪障碍群体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对清晨唤醒后睡眠惰性对个体主观情绪、警觉性和认知加工的影响,以及利用动态黎明模拟光照能否对睡眠惰性产生有效的对抗作用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1)被试的积极情绪、主观警觉性在刚唤醒时显著低于基线水平,之后随时间推移逐渐提升。(2)被试醒后立即进行测试的认知加工成绩最差,随后逐渐提高,且主要表现在加工速度的回升上。(3)黎明模拟光照对被试醒后在积极情绪、主观警觉性、持续性注意和抑制功能的缓解上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这表明睡眠惰性会对个体的主客观活动产生显著的负性影响,而使用黎明模拟光照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睡眠惰性带来的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照明在人类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提供基本的视觉作用(对周围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的视觉感知)外, 还会对人的生理、心理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如调节褪黑素分泌、影响生物节律, 促进认知加工、调节由季节变化引起的情绪情感障碍(SAD)等。这种对生理、心理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为照明的非视觉作用。近年来, 照明的非视觉作用及其背后的神经机制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大量实证研究,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研究需从模型建构、动态照明等角度入手进一步探索照明的非视觉作用及其脑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9.
自人类视网膜上发现存在新型的内在光敏感神经节细胞以来, 环境光照对个体生理心理功能的非视觉作用备受研究者青睐, 其中环境光照对认知功能的非视觉作用结果并不十分一致且内在机理尚不明确。环境光照的认知功效会受到光学参数、光照模式、时间因素、个体差异以及任务特征等的共同调节。未来的研究需要从环境光对心理认知功能的作用模式, 动态办公照明系统的开发, 面向特殊群体的个性化照明以及光照非视觉作用产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等视角进行扩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光照的非视觉功效之一,光照对社会心理和行为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方兴未艾。光照对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具有不同影响,目前提出的加工机制涉及情绪、相依型自我建构、匿名感、道德自我和具身认知。未来研究需要从光照维度和模式、自然光的实验室研究、心理加工机制、神经生化机制、群体差异、调节变量、重复性研究和本土化研究等方面做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