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苑谈丛     
(一)名山自禅宗在唐代盛兴以后,禅徒常常游方学道,主要是寻师访友,以求发明宗旨。如赵州从谂八十还行脚,汾阳善昭平生参八十一员善知识。当时所谓“参方”、“行脚”,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唐末时,信徒集中朝拜的地方有四处:一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圣地;二是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圣圣地;三是终南山——三阶教圣地;四是凤翔法门寺——佛骨圣  相似文献   
2.
生态哲学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基本上属于生物科学。众所周知,科学哲学是哲学研究项目中最重要的门类之一,例如,我们现在有数学哲学、物理学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哲学,以及各门社会科学的哲学。有许多根本的问题处于科学和哲学二者的边缘交接点,如时空、能量、物质、生命、心理、演化等等的性质既是科学家考虑的问题又是哲学家考虑的问题。宇宙起源和宇宙论的问题更是科学和哲学的一  相似文献   
3.
法苑谈丛     
三、佛教的仪式 (一)日常行事在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外,每日各自进行修行。修行的方法有两项: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学习教理听佛说法,或互相讨论;修习禅定是趺坐,或者经行(经行是在林间来往徘徊)。到了后来寺院中有了佛像,经典纪录成文字,于是有礼拜供养和读诵经典的行仪。特别是大乘佛教徒往往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和修习五悔法门(礼敬、忏悔、劝请、随喜、回向)为每日的常课。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也只是弟子各自随师修行,没有统一的日常行事。到东晋时,道安居住襄阳,有弟子数百,于是制定僧尼轨  相似文献   
4.
神的慈悲     
罗马人书12:1讲奉献,是使徒保罗劝当时在罗马国首都的基督徒,要过一个奉献的事奉生活,劝他们献上自己的身体作为活祭,事奉神。这意味着完全的奉献和终身的事奉,因为只有身体带着灵魂才是活的(雅2:26)。“事奉”指  相似文献   
5.
如果非洲哲学不是一种由非洲思想家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并以此种经验为手段,在此种经验的范围内表述的哲学,那么所谓非洲哲学又是什么呢?但是,进一步的考察表明,这种显然有理的说法,仍值得细加推敲。我们当代的一些哲学家——非洲人或不是非洲人,致力于以西方的语言或者西方化的非洲语言表述思想的要义;在读这些哲学家的著作时,我们确会产  相似文献   
6.
法苑谈丛     
一、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一) 三门殿两大金刚因为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井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所以称为三门殿。也有写作山门殿的。古来寺院有许多院落,其中房舍称堂或者寮,自宋崇宁二年(1103)以孔子庙为大成殿,于是佛寺建筑除称堂寮之外,其主体部分也称某某殿。佛寺三门殿内,在门的两旁塑两大金刚像。此即手持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固的兵器)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名“执金刚”。传说佛常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侍卫。其主要者名“密迹金刚”。世俗根据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们同以佛弟子的身份会聚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正如大家所见,这是一次全世界佛教徒的盛会,所有不同宗派的佛教徒因释迦牟尼佛的神圣教诲而共聚一堂。这种包容所有佛教徒的集会在几十年前是不可能出现的,而在一百年前则是无法想象的。今天它实现了,这需要我们正确地来认识这种现象。我将尽可能简明地追溯一下这一现象的发展史,并说明它对于我们共同未来的意义。内部对话:共存与协作佛教自始以来都是一个非常宽容的宗教,虽然佛教徒偶尔会对自己内部的不同宗派不太友好[1],但是它从未敌视过其他宗教。正如阿诺德·…  相似文献   
8.
法苑谈丛     
五、佛教文化艺术 (一) 佛画佛画从其目的而论,可分为三类:第一是备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第二是备寺院殿堂庄严之用;第三是供人欣赏的画家写意之作。由于佛画的目的不同,佛画的内容也各不同。佛教徒供养的佛画,一是尊像画,就是一尊或多尊的佛菩萨像,或坐或立,庄严妙好。二是经变画,根据佛经所叙佛国庄严,绘画成图,如极乐净土变、药师佛净土变、灵山净土  相似文献   
9.
法苑谈丛     
二、佛教的制度 (一)四众弟子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说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作“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耶”,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傅相同。世俗又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