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对于历代传教士而言,如何基于《圣经》和基督教信仰来评判儒教及其义理是他们要面对和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韶波所著的《儒教衍义》在晚清新教传教士与儒家对话的历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确立了一种"以耶判儒"的典范,该著对于我们思考基督教的中国化和儒教的自我更新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青 《宗教学研究》2012,(2):189-195
何明华是香港圣公会第七任英籍会督,也是一位中国教会史中的重要人物。他与学生福音的关系始于基督教学生运动,该运动也成为他与中国关系的渊源。抗战时期,何明华在昆明创建了学生教会文林堂,一方面通过文林堂拓展云南教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学生福音事工,为教会的未来争取中国的文化精英。  相似文献   
3.
香港圣公会会督何明华是战后香港重建史上的关键人物.面对战后香港难民大量涌入导致的社会乱象和社会危机,何明华有着冷静的观察和认识,擘画了重建香港社会的目标和途径.在乡村建设、贫穷青少年儿童救助教育、贫民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提出了切实有效的重建计划.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转型期中,何明华率领圣公会在社会福利机构创建、居住房舍改观、贫民救助和中小学校发展等领域,鼎力推进,协助政府完成了香港重建的重任,彰显了基督教在香港转型期的特殊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学科的分解与综合是现代知识创新的平台,也是诞生新观念的温床。自20世纪40年代以降,西方宗教学研究先贤与人类学研究泰斗,各自寻求学术增长的新空间,形成取向不一、风格各异的宗教人类学学派。①而近30年来,该学科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由"厚古"向"厚今"的转变。②中国现代学术建设造端于民国初年,迄今为止,宗教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皆有不同的特色。民国以来,大量西方宗教人类学的汉译成果纷纷涌现,以民间信仰和少数民族宗教研究的本土论著也渐次问世;时至20世纪上半叶,宗教还是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部分,未能形成专门的宗教人类学研  相似文献   
5.
清代咸同以降,来华传教士群体和西方三大圣经公会皆力推圣经汉译。美国圣公会主教施约瑟是传教士译经者中突出的一位。作为近代基督教东传历程中深具特色理念、充满传奇色彩的翻译家,他依靠超人毅力,历经数年艰辛,致力于将原汁原味的希伯来圣经以国人能够认知的方式,译成雅俗兼备的文本。前有诸贤圣经汉译努力,后有诸多机构联合组织,施约瑟位居中间,不但成就汉译经典,且对此后圣经和合本、新文学的诞生具有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