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心理和教育测量一般只能达到顺序量表的水平,其测量数据与被测因子间并非简单线性关系。题目因素分析是用来描述测量题目与因子间非线性关系的统计模型。题目因素分析主要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和基于项目反应理论两类方法,两类方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看作是同一模型的两种表现形式。本文详细阐述了该关系,同时对两类方法在参数估计、模型拟合指标、测量一致性检验和支撑软件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以便研究者选择最为适合其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维吾尔族、藏族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预实验选定概念词和属性词以使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测量被试的内隐中华民族认同水平,采用问卷测量被试的外显中华民族认同水平,讨论内隐和外显中华民族认同的关系。结果表明,维吾尔族与藏族学生均具有积极的中华民族内隐认同,内隐效应不存在性别和民族差异,且内隐认同与外显认同是相互独立的结构。应通过群际接触等方式不断内化中华民族内隐认同,以促进民族心理融合,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相似文献   
3.
随着以用户间交互为特征的Web 2.0理念的深入发展,顾客期望借助互联网参与到价值的生产与创造过程中,以期通过自我潜能发挥和自我价值展示寻求获得一种有别于享乐型快乐感的实现型快乐感.以往顾客参与研究大多关注其经济利益、如何管理、影响因素、获得的实际利益,而对于顾客参与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参与后的心理收获研究不多.本研究以互联网为背景,从顾客视角出发,科学采用实验、实证等多种方法,并尝试采用生理仪器(如多导仪、脑电核磁共振仪等)采集顾客行为和生理的客观数据,利用自我决定理论对顾客参与过程的心理反应和参与后的心理收获进行系统探讨,构建顾客参与过程的心理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手机支付使用者消费增加的现象及其心理账户效应,使用计算机程序对114名被试进行了三项模拟购物实验。实验发现:(1)手机支付组被试的商品消费次数和金额都显著高于现金支付组被试,且这种差异体现在功能型商品的消费上。(2)手机支付时被试不会倾向于对大金额的消费进行控制,对大钱和小钱的花费不存在显著差异。(3)手机支付时收到红包的被试消费次数和金额显著高于账户常规收入的被试,且更多用于享乐型消费。总的来看,手机支付减弱了对大额金钱和意外收入的消费控制,非现金支付让消费者花钱更多。  相似文献   
5.
为检验网络测试与纸笔测试方式是否具有同等的信效度,16PF问卷被用于对两个样本分别进行网络(n=213)和纸笔(n=2801)施测;并从网络测试样本中随机抽取47人,随后进行纸笔重测。在α系数、测题同质性和次级因素结构三项检验中,各个人格因素的表现各有优劣,未得出统一的结论,但可以确定网络测试的信效度较纸笔测试没有明显下降。配对t检验的结果显示,两种施测方式下同一批被试的结果在部分因素上有显著性差异,不能将纸笔测试获得的常模直接用于网络测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