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时期,社会风险加剧。其中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群体性事件频发。事件的背后,反映出民众对公共政策的不认可,如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能充分考虑民众的接受性,极有可能构成新的社会风险,威胁社会稳定。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民众对公共政策的接受性已经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项目欲建立程序公正、结果宜人性和权威信任(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对公共政策可接受性、政府满意度的影响模型,从而有效提升政策可接受性。拟在不同的公共政策情境中通过Scenario、实验室模拟实验和问卷调查,探明程序公正和结果宜人性对政策可接受性、政府满意度的交互作用机制,以及权威信任对此交互作用机制的边界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对于政策可接受性、政府满意度及其因子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成果可用于提高民众对政策的满意度,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杜帆  吴玄娜 《心理科学》2017,40(2):448-454
为了研究程序公正、不确定性与公共政策可接受性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选取公共政策领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选取510名北京市民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程序公正与公共政策可接受性正相关,不确定性与公共政策可接受性负相关,情感信任中介程序公正与公共政策可接受性,并对不确定性与公共政策可接受性之间有遮掩效应,而认知信任不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