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地处乌蒙山区的织金县是我国清代名历史人物丁宝桢的故乡。其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县内织金洞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县城城关镇是省级历史化名镇。镇内物古迹,门类齐全,数量众多,化内涵十分丰富,省物局正以“织金古建筑群”为名,向国家物局推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2.
侗寨三门塘     
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位于沅江上游清水江畔,是最重要的一个物资集散地。三门塘侗寨的形成和发展与清水江水运息息相关。大宗木材、药材、桐油等山货由此运往湖南常德,逆将陶瓷、棉纱、铁器等“南货”运回苗岭腹地。可以说,没有清水江便没有三门塘。在20世纪50年代还看见,码头上挤满了木船,江面上漂满了木排。最盛的乾隆、嘉庆年间,碑如是说:“诸峰来朝,势若星拱,清河环下,碧浪排空,昼则舟辑上下,夜则渔火辉煌,天地之灵秀,无处不钟矣!”三门塘自古盛产林木。天然树种主要有杉木、楠木、榉木、梓木、樟木、松木、桉树、棕树、漆树、银杏、油桐、油茶、香椿、乌桕、皂角树、黄连树、枫香树等等。  相似文献   
3.
保护历史文化村寨必须用好旅游这把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说一位资深国际旅游学家认为,“世界上还没有一例开发旅游不破坏民族文化的,假若有,那简直是个奇迹。”大概基于这种认识,由众多权威人土共同提出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论及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时写道:“以民族村寨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正遭遇不可挽回的破坏和面临消亡的危险,除非采取保护它门的行动。”如此尖锐地提出问题,的确令人深思,应当引以为戒,力避在旅游开发中损坏民族文化。不过,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并通过开展文化旅游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使两者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成功实例,在贵州是真实存在的,那便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上寨。  相似文献   
4.
受贵州省物局的派遣,我专程到位于黔东北武陵山区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蒿菜村“德高现”苗寨考察,以便将“德高现古建筑群”向国家物局推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德高现所处地势极为险要。寨内民居、院墙、卡门和寨墙、战壕,大半建于明清时代,最早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