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力与能力、专长及胜任力关系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郝宁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5,28(2):501-504
创造力的实质及其培养问题,一直处于心理学家研究的视野当中。本文试图对创造力与能力、专长及胜任力等相关概念的关系作以简要评述,以期获得对创造力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父母教养与学业成就:心理因素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明春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11,34(2):376-380
近十几年来,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究父母教养与子女学业成就关系的内在机制。认知、大五人格、动机与自我概念作为学习者的心理特质,在父母教养与学业成就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父母教养能通过影响这些心理因素间接地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尽管研究者们在该领域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仍需要在将来加强综合性研究、应用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以深化和拓展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同时促进已有研究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郝宁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8,31(3):654-657
个体获得某领域杰出能力(专长)并非由其智力简单决定.一方面,智力测验无法预测个体未来成就以及"SOC、智力、专长三角关系理论"的提出,似乎表明智力与专长获得无关;另一方面,"特质联合体中介理论"和"模块能力与综合能力中介理论"则说明智力与专长间存在复杂中介机制.专长的获得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个体一生发展的历程中,智力对专长获得并不具有显著的决定性.  相似文献   
4.
胡谊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6,29(2):278-282
通过质性比较方法,本实验刻画了专家与新手在物理学欧姆定律上的知识差异,并发现,与新手相比,专家的知识结构有如下特点:(1)精致化,即拥有更多公式且生成了新公式,表示他们在知识之间形成了更多联系;(2)限制化,即添加更多恒定条件于知识中,从而产生更为明确的行动。此外,本实验在方法学上为细致描述和解释专长的实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复杂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中学习活动对学习成绩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以16名学习者为被试,采用言语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复杂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得出(1)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学习过程中深层次建构活动的影响:深层次建构活动越多,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浅层次建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不大;(2)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活动的影响:自我监控活动越多,学生产生的深层次建构活动就越多.  相似文献   
6.
教学专长的研究多出现在教学实施阶段,且很少描绘教师知识及其组织.本研究运用出声思维法对4组专家与新手教师进行了教学计划过程中知识提取量与质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教学计划过程更周密、审慎,表现出更精致、联系性更强的教学专长.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种类繁多。但大多数教科书在体系与内容方面都存在不少难题。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公开批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体系不严,与儿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邻近学科重复;教育心理学缺乏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学习理论不能贯串全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影响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不深,揭露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不多。然而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  相似文献   
8.
关于学习环模式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维新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7,30(3):632-635
学习环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科学学习与教学模式。西方科学教育工作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综述了学习环模式的理论基础、基本结构与发展。这一模式对于我国当前中小学科学课程设计和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汪航  鞠瑞利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7,30(4):857-860
合作学习研究者很早就开始关注合作互动中解释的作用。Chi关于自我解释的研究表明解释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学习现象,能够起到修补和建立学习者的心理模型的作用。本研究以28名高一学生为被试,采取了两种程序的合作学习任务,研究中虽然没有发现两种程序在问题解决结果上的显著差异,但是却表现出在心理模型建构方面互动效果上的差异,或表现为同等效果下的互动次数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杨翠蓉  胡谊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5,28(5):1167-1173
基于社会认知双视角模型和人类适应机制,探讨能动性和表达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形容词词库、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全国21个省市居民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071份,其中男性1714人(42.1%),女性2342人(57.5%)。结果表明:(1)能动性、表达性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且能动性的预测效力大于表达性;未来时间洞察力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能动性、表达性能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个人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能动性、表达性如何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体验,以及能动性、表达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对于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