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近现代改良主义者。光绪二十年(1894),郑观应撰成《盛世危言》,该书以"富强救国"为主题,针对甲午战败以后的晚清社会提出了全面的改良主张,在当时及后世都产  相似文献   
2.
琴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乐器,其中最为独特的当属无弦琴。《晋书·隐逸传》记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就是无弦琴的来历。  相似文献   
3.
北宋神宗时期,四川成都出现了一位高道蹇拱辰。他因悟人生之虚幻,离家远游各地,居庐山修道,期间又到京师,与苏轼、苏辙、秦观、贺铸、李龙眠等名士交往。在内丹修炼尚未盛行之际,蹇拱辰结合《黄庭经》,创立了  相似文献   
4.
吴国富 《中国道教》2010,(1):40-44,54
清朝初年,庐山出现了一个著名的道教人物石和阳,他在唐朝道士刘混成修炼的木瓜洞隐修,声名远播,留下了不少事迹。清朝毛德琦《庐山志》、民国吴宗慈《庐山志》收录有陈梦雷的《题木瓜崖石嵩隐传赞碑铭  相似文献   
5.
学界论述元代后期散曲大家张可久,莫不以“雅”形容其散曲的风格,而这种“雅”又与他运用宋词手法写曲有关。如任讷《散曲概论·派别》说“其曲之十之八九为雅丽一派,……总嫌参用词法过多。”邓绍基《元代文学史》说:“他的散曲运用诗词手法,讲究含蓄蕴藉,且多熔炼诗词名句,形  相似文献   
6.
在诗词曲三种体裁中,散曲的生动活泼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著名学者任讷在《散曲概论》中说:“且俳体之格势极多,制作不穷,几占全部著述之半”,并列举了散曲中的二十五种俳体,将俳体定义为“就形式上、材料上翻新出奇,逞才弄巧,或意境上的调笑讥嘲、游戏娱乐之作。”意境上的俳体没有固定的标志,形式上的俳体如独木桥体、嵌字体、顶真体、迭字体等,则都有一定的模式。这些形式在宋代文人词中非常少见,偶有一二也因艺术上的失败而遭到后人讽刺;元代散曲则大量使用之,艺术上的成功也足以令后人倾倒。这种突然变化,不免令人困惑。如果考察金代…  相似文献   
7.
《搜神后记》中的丁令威故事,后世广为传播。据考证可知丁令威为历史上真实的道教人物,西晋豫宁(今江西省武宁县)辽东山人,不是辽宁辽东人。生于三国吴国后期,去世于东晋建武元年,七岁时于豫宁南山修道,后入阁皂山,传人散布福建。又曾于湖南石门、醴陵修道。东游至苏州,留有丁令威宅及后裔。又任泾县令,辞官后于姑孰灵虚山修道,于此辞世。  相似文献   
8.
张养浩是元中期的散曲大家,也是一代名儒,一生德行高尚,政绩卓著。但他的散曲却表现了浓厚的出世思想,本文试图从这一点入手,探讨他如何从名儒变成了出世者,以及散曲作为出世之歌隐含的真正意义。一、从居仁由义到视尘世为樊笼张养浩在《翠阴亭记》中曾说,“人之处世,其去就无越山林朝市二途,出乎彼,入乎此,其出也非苟利己,其处也非苟洁身,要之各适于义为无歉。”①这仍然是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因此,居仁由义就成为他奔走仕途的最高准则。元英宗要建一座繁华无比的灯山取乐,朝臣纷纷附和,独有张养浩上书劝谏,说…  相似文献   
9.
琴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乐器,其中最为独特的当属无弦琴.<晋书·隐逸传>记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就是无弦琴的来历.按理无弦则不成为琴,所以陶渊明的无弦琴让人感到很奇怪,也促使人们不断去探究其中蕴含的奥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