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在我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史的有关论著中,几乎是等价的,常常互相代换。持这个观点的理由,归纳起来,大  相似文献   
3.
4.
洛克的政治学说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克(1632—1704年)从事政治活动和理论活动的年代,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发展和完成的时期。洛克的全部理论活动、特别是他的政治学说,典型地反映了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他的主要理论著作差不多都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一两年内出版的。1689年出版了《论宗教宽容的书信》(写作于1685—1686年),1690年出版了《政府论》和《人类理解论》。自觉地把他的理论著作服务于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下面,我们来谈谈洛克政治学说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一对于巴克莱哲学及其后继者的批判,本来已由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完成了。但是如果以为巴克莱主义已经是不屑一顾的“死狗”,那就错了,它至今犹实际统治着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各式各样的反动哲学流派,在中国也不乏他的子孙,比如胡适就是一个。所以我们遵循列宁的原则,对巴克莱哲学再一次进行清算,即令是打“死狗”吧,也并非无益的。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中国宗教杂志社、宗教文化出版社成立十周年。十年来,我们以宣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记录当代中国宗教生活,推进宗教理论研究,弘扬优秀宗教文化,促进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为己任,致力于为政、教、学三界搭建一座对话与沟通的理论平台,一扇探讨与交流的文化窗口,一个互动与分享的心灵空间。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梦想。在追寻梦想的路上,我们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也得到了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我们的力量来自于我们的梦想和信念,也来自于我们的作者、读者和通联员。在两社成立十周年之际,许多作者、读者和通联员为我们写来了热情洋溢的寄语。这是献给两社十周年最好的生日礼物,也是对我们的极大鞭策和鼓励。本期,我们选摘部分寄语,以飨读者。我们掬诚感谢十年来和我们一起走过的所有知名和不知名的作者、读者和通联员,我们珍惜你们的关爱、呵护和情谊,我们更要把心中的感恩与感谢,化作实际的行动和努力。  相似文献   
7.
宗教学,作为一门对人类一切宗教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的学问。属于宗教研究之基础性理论学科,在改革开放年代之前的中国学术之林中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假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除了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有关宗教问题的几句“名言”外,对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的宗教学或比较宗教学几乎没有知识。个别学者即使有点接触,也不过只是知其皮毛,谈不上升堂入奥,探其就里。西方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缪勒有句话说:“只知道一种宗教者,对宗教一无所知”。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不仅在宗教学术研究中适用,也对各种文化学术部门适…  相似文献   
8.
以学术理性关切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月26-28日举行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宗教理论研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结合《求是》2003年第9期发表的《社会主义的宗教论》,从理论研究和探讨的角度,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和观点,对我们深入研讨“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很有启发。我们在这里选摘了部分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长期性是唯物史观关于宗教未来的重要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宗教的未来和命运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著中曾进行过深入的讨论。这部分宗教理论是与唯物史观关于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及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的基本原理联系在一起的,它构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体系中最为深刻、最有特色,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都曾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成员,热情参加宗教批判运动,致力于消除宗教的迷雾。但是,当他们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领袖之后,他们对宗教的看法便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认识到,宗教的消灭并不是消灭旧社会制度的条件。宗教作为颠倒的世界观,它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作者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当年第5期)上发表了《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思考》一文。该文的核心内容“宗教四要素说”是作者二十多年来从事宗教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心得。从那以后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思考,虽仍然坚持“宗教四要素说”的基本思想,但也发现原文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宗教四要素作为宗教学基本范畴的内容及其逻辑结构,认识上尚有误区;又如宗教四要素说对各种具体宗教史有什么意义?宗教为什么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宗教如何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这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问题,也未得到应有的讨论。为此,作者在1987年文章的基础上作了重大的修改和发挥,写成此文,并首先发表在韩国汉城大学宗教学研究会主办的《宗教学研究》第13集上(译成韩文)。现应本刊主编之约,将此文在本刊全文发表,以期引起本国同行的关注,展开对这个重要学术问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