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研究探讨了身份交换对多身份追踪表现的影响。实验1和实验2分别考察了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下身份交换对多身份追踪表现的具体影响。结果均发现, 身份交换对身份−位置绑定干扰程度越大, 位置追踪和身份识别容量也均越低, 但位置容量始终高于身份容量, 并且这些特性在不同追踪负荷上相同。此外, 部分报告法比全部报告法更具有容量测量优势。实验3则进一步从听觉通道上控制了语音复述对当前任务的干扰, 所得结果仍支持实验1和实验2。这表明, 身份交换对多身份追踪的干扰机制是身份−位置绑定机制受到损害, 而非语音复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表情因素作为身份特征对多身份追踪中分组效应的影响。采用多身份追踪范式, 8个客体为表情图片(正性、负性、中性)其中4个为目标, 对45名被试进行了有无眉毛线索对追踪表现影响的测查。实验条件分别为:目标表情与非目标表情完全不相同组(4水平, 简称分组)、目标表情与非目标表情都由两种相同数量的表情混合组成(3水平, 简称配对)与基线组(8个客体表情相同)。发现分组水平的成绩显著优于基线组, 配对水平的成绩显著低于基线组, 并表现出了负性表情的追踪优势; 另外, 有无眉毛线索对追踪表现无显著影响。这一结果说明多身份追踪中存在基于表情特征的分组效应, 负性表情的分组知觉高于正性表情。  相似文献   
3.
以数字和字母为实验材料, 考察了多身份追踪任务中目标与非目标的身份特征范畴性差异对目标追踪与身份识别的影响, 并探讨了其可能的认知加工机制。实验1A让被试追踪5个目标, 并操作目标与非目标的身份特征从无差异(目标与非目标为相同的数字)、范畴内差异(目标与非目标为各不相同的数字)到范畴间差异(目标为各不相同的数字, 非目标为各不相同的字母)变化, 发现随着目标与非目标差异水平的提高, 追踪正确率也显著提高。实验1B通过变化追踪目标数量为4和5操作追踪负荷, 发现中等负荷条件下(目标数量为5)实验结果与实验1A相同, 即目标与非目标身份特征的范畴内差异和范畴间差异均可促进追踪表现。实验2考察了目标与非目标身份特征的范畴间差异水平对追踪表现与身份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范畴间差异水平的提高, 被试的追踪表现与身份识别表现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身份识别表现低于追踪表现。对可能解释以上现象的工作记忆理论、分组理论以及多身份追踪模型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