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国内外奇象记忆研究发展概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卿素兰  王洪礼 《心理科学》2000,23(2):238-239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 ,都有人在潜心研究快速高效记忆的策略及其理论 ,奇象记忆便是研究者们在此类记忆研究中非常重视的内容。奇象记忆也称奇幻联想记忆 ,是指为了达到良好记忆效果而人为地制造识记材料间的奇象和谐音的联想来进行记忆的方法。奇象是指大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在脑海里留下的形象 (或表象 )进行改造、修饰、加工 ,或虚构奇形怪象而产生的一种在自我头脑里鲜明可见、生动强烈、印象深刻的奇幻想象形象。它是奇幻联想记忆的主要支柱和线索 ,离开奇象 ,奇幻联想就难以进行。奇象记忆的主要特点是奇幻 ,即在制造奇象、谐音的联想时 ,尽…  相似文献   
2.
卿素兰 《心理学报》2007,39(6):1055-1062
采用结构式访谈法,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情景的动画方式,系统探查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的本体区分、因果认知发展模式以及在此维度上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形成。结果表明:(1)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进行本体区分的认知发展模式,经历了从低到高的4个发展水平,即目的论模式——基于动物模式——基于生物模式——基于本体区分模式;(2)4~7岁儿童对目的指向性的因果认知与本体区分表现出一致性发展模式,表明学前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生物学“理论”;(3)5~6岁是儿童对目的指向性认知的快速发展期,领域知识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年龄和领域任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儿童核心领域朴素"理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卿素兰  罗杰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5,28(2):497-500
核心领域朴素“理论”是目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之一。学前儿童已获得丰富的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且大量的实验证明4岁儿童已经拥有心理理论,但是他们是否还具有其他核心领域朴素“理论”,这些朴素“理论”的发展是否具有同步性等问题,仍然是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争论的焦点。该文介绍了核心领域朴素“理论”的研究新进展,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卿素兰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6,29(6):1460-1463
该研究根据人的三种基本生物需要(吃、喝、睡)设计动画故事脚本,通过计算机呈现的方式,探查4~7岁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目的指向行为的归因。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能够对人的生物需要目的指向行为进行非意图的生物学解释,4岁至5岁是一个快速发展期;(2)学前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行为的理解表现出不一致性,其“睡”和“吃”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喝水”表现为一种纯粹的生物需要(3)学前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行为的满足与否能够采取灵活的多因果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5.
英语素质教育三维促进模式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卿素兰  王洪礼 《心理科学》2002,25(4):442-445
本研究是在深入了解贵州省普通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其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英语素质教育三维促进模式,并运用此模式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三维促进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儿童对生物目的指向性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指向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是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重要指标。学前儿童能否根据目的指向性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主要有3种观点:能区分、不能区分、认为学前儿童只能理解动物具有目的指向性,但不能理解植物的目的指向性。该文分层综述了学前儿童对生物包括人、动物和植物目的指向性的认知及学前儿童对不熟悉物体目的指向性的归因研究,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