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真人面孔与卡通面孔记忆线索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儿童的面孔认知机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以内部线索面孔、外部线索面孔和完整面孔为刺激材料,探究面孔线索对4~6岁幼儿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女童对真人面孔的记忆显著优于卡通;(2)对卡通面孔的记忆,男童显著优于女童;(3)对真人面孔:完整面孔记忆显著优于内部线索面孔与外部线索面孔;对卡通面孔:外部线索面孔记忆最佳,其次完整面孔,内部线索面孔最低;(4)幼儿对外部与内部线索面孔的记忆能力随年龄逐步提高,6岁显著优于4岁。综上,幼儿对真人面孔与卡通面孔的记忆模式存在差异;且面孔类别、性别、面孔线索与年龄等因素均影响幼儿的面孔记忆。  相似文献   
2.
通过ERP方法,考察卡通面孔分类(人和动物)的脑机制及其与卡通面孔识别(人与车)的差异。结果表明,分类任务中,动物面孔VPP潜伏期显著长于人,N170潜伏期主效应不显著、波幅半球效应显著,LPP波幅在顶叶和中央区最大;分类任务VPP和LPP波幅均显著大于识别。结论:卡通面孔分类比识别速度慢、强度大,消耗心理资源多。顶叶和中央区可能是执行分类任务的主要脑区,且加工人类面孔具有优势。面孔加工中结构编码和特征编码可能部分是并行的。  相似文献   
3.
音乐对幼儿身心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实验法探讨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对幼儿时空推理能力的影响,并试图探究“莫扎特效应”产生的机制.采用相同唤醒度和情绪效价但不同结构化和周期性的三首音乐为刺激,共342名大班幼儿参与实验.结果显示:高度结构化、长时程周期性的莫扎特音乐K.448显著提高了女童时空推理能力,而在男童未发现此效应;而不具备高度结构化与周期性的科普兰“猫和老鼠”类似无声静息,对幼儿时空推理能力无显著影响.综上,产生“莫扎特效应”,音乐需具备长时程周期性和高度结构化特点,支持“直接启动说”理论.  相似文献   
4.
卢英俊  秦金亮 《心理科学》2007,30(2):495-497
自传记忆是关于个人生活经验的记忆,它有悖于Ehbinghaus的记忆研究传统。在国外.90年代以来自传记忆研究已成为继内隐记忆研究后.记忆领域的又一研究热点。自传记忆加工机制的研究是认知心理学对自传记忆研究的核心领域。本文主要评析了自传记忆的知识表征.自传记忆提取机制的研究进展。目前已有的研究结论是:(1)自传记忆是以个人生活片段知识、一般事件知识和具体事件知识三种方式表征的;(2)自传记忆的提取方式主要通过生成提取和直接提取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以卡通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赋予5~6岁儿童三种不同的加工任务,包括卡通面孔识别、分类和吸引力评价,旨在比较其在不同任务情境中的眼动差异。结果表明:(1)任务情境会影响儿童对卡通面孔的加工。在不同的面孔加工任务中,儿童的反应时、正确率、注视时间和次数等存在差异;(2)随着三种任务难度的逐渐加大,儿童的加工程度也相应地加深;(3)儿童在三种任务中的加工方式一致,对面部不同部位的关注程度不同:加工初期特别关注鼻子,而后眼睛部位耗费最多的注意资源,其次是鼻子、嘴巴、前额和脸颊,极少关注下巴;(4)男女童在卡通面孔分类任务中表现出较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童具有速度方面的优势,而男童对于关键信息的搜索则更为积极主动。  相似文献   
6.
选取88名大班儿童(43名女童和45名男童)及90名在校大学生(42名男生和48名女生)为实验被试,通过心理量表评分,探讨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肤色和亮度对儿童卡通面孔吸引力影响。结果显示:(1)幼儿与成人对卡通面孔最佳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评价存在差异;(2)幼儿评价女童卡通面孔眼嘴间距离占面长24%时吸引力最优,两眼间距离占面宽41%时吸引力最优,但未达显著。成人评价女童卡通面孔也存在纵向“黄金比例(19%)”现象;(3)男童卡通面孔不存在最佳比例;(4)幼儿偏爱偏白肤色,而成人偏好白里透红;(5)受众性别与卡通形象性别均对肤色偏好有影响;(6)亮度高的儿童卡通面孔更具吸引力。结论:卡通面孔吸引力受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肤色与亮度等因素显著影响,卡通设计需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受众来设定面部特征空间关系与肤色等要素。  相似文献   
7.
执行功能是对目标指向活动进行信息整合和控制调节的一系列认知能力,在学前期发展迅速。研究使用执行功能任务组软件考察了210名3~6岁儿童(6组,组间年龄跨度6个月)执行功能各子成分(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随年龄增长,3~6岁儿童执行功能呈上升趋势发展,4岁左右为抑制控制与认知灵活性的高速发展期;(2)执行功能各子成分发展不同步,抑制控制最快,工作记忆最慢;(3)各子成分间呈中度正相关。结论:3~6岁执行功能能力发展迅速,但各子成分的发展进程并不一致;幼儿阶段执行功能测试的年龄分组最好精确到6个月。  相似文献   
8.
自传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AM)是个人生活事件的记忆,它在人类认知中建构起自我、情绪、个人意义及其交互作用的主通道。对自传记忆的研究在广度上极大丰富了记忆的研究内容,并成为记忆研究乃至整个认知心理学新的方法论的增长点。利用PET,fMRI和皮层慢电位等手段对自传记忆进行研究,可以加深对自传记忆神经机制的认识。就Conway等提出的SMS模型中,自传记忆提取的神经解剖分布,自传记忆提取偏侧化问题和海马在自传记忆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和评述,并分析比较了自传记忆脑机制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文化背景卡通面孔为刺激材料,探究中国幼儿对中国风、日本风与欧美风女性卡通面孔再认的差异及其眼动机制。结果显示:(1)卡通面孔再认正确率差异显著,日本风面孔具有记忆优势;女童对三种面孔再认正确率均显著高于男童;(2)卡通面孔特质中的夸张性对卡通面孔再认正确率的预测显著;(3)文化背景与性别因素显著影响平均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眼跳次数和幅度及瞳孔大小等总体眼动指标;(4)兴趣区数据显示:对日本风面孔的总注视时间和注视点个数最高;卡通面孔再认主要依赖于眼部、其次为鼻子;文化背景与兴趣区存在交互作用,在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与首注视点指标上,提示幼儿更关注日本风的眼睛区域与欧美风的鼻子区域。综上,幼儿对不同文化背景卡通面孔的记忆和眼动加工存在差异,日本风卡通面孔的记忆优势可能基于其夸张性高的面孔特质,尤其在眼睛部位;行为学与眼动指标均提示女童对卡通面孔的再认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采用EEG法探究音乐对悲伤情绪舒缓作用。选取中国古典、流行、摇滚及班得瑞音乐及悲伤影片。播放影片诱发悲伤情绪后,用音乐进行舒缓,同步采集脑电,分析得脑电功率谱(PS)及重心频率(GF)。结果表明,影片显著降低了GF及α频段PS;古典音乐GF最高,且诱发的α段PS最高,摇滚乐最低;脑对音乐加工的性别差异显著,半球差异不显著;主观体验悲伤度与α波PS显著负相关。所选音乐均具情绪舒缓作用,中国古典音乐最佳;α波PS,可作为反映悲伤-快乐情绪体验变化的脑电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