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通过对3年级和7年级学龄儿童的追踪研究,探讨儿童群体中Beck抑郁理论认知易感因素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间的作用。对追踪数据的多层线性模型和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作为Beck抑郁理论中认知易感因素的失调态度在3年级儿童中既没有显著的中介作用也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在7年级儿童中虽然失调态度仍然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可能初步揭示了失调态度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发展性特征,这一发现对在儿童群体中实施抑郁的有效干预将具有较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比较是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通过对70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社会比较、抑郁、人际自立以及性别间的影响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抑郁与能力比较显著正相关,与人际自立显著负相关。多重调节模型分析表明,人际自立显著调节能力比较与抑郁关系,且有性别差异。低人际自立男大学生,能力比较显著影响其抑郁程度。建议重点关注低人际自立男大学生,及时化解其由于社会比较产生的负性情绪,避免陷入抑郁“泥潭”。  相似文献   
3.
抑郁绝望理论在我国儿童中适用性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 以抑郁的绝望理论和最弱联结假设为基础,采用纵向追踪研究设计,应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考察抑郁绝望理论在我国儿童中的适用情况。结果表明:1、应激事件水平能预测抑郁症状的程度,并且在较大年龄儿童中具有更强的预测性; 2、虽然研究结果的统计显著性不支持以最弱联结假设为认知依据的绝望理论,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应了该理论的适用性;3、个体认知归因方式可能在儿童阶段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