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卢毅 《伦理学研究》2023,(1):102-108
作为弗洛伊德晚年最重要的文本之一,《(自)我与它》(Das Ich und das Es)既是弗洛伊德对其理论发展的深化与总结,也是对精神分析理论创立以来所面对的临床难题的反思与回应。然而,由于从英译本转译且尤其是对弗洛伊德思想缺乏确切把握等原因,汉语学界长期以来都以“本我—自我—超我”的所谓“三我”结构来概括弗洛伊德在文本中构建的精神装置模型,因而错失了弗洛伊德在文本中所呈现的(自)我与作为构成(自)我之基础的“非我”即“它”之间的内在张力及其效应,进而也错失了洞见弗洛伊德式主体的发生、结构与伦理地位的重要契机。结合拉康对弗洛伊德“它曾在处,我应生成”(Wo Es war,soll Ich werden)的解读,有理由认为弗洛伊德已经揭示了在布伯式的“我—你”关系或列维纳斯式的“我—他”关系之先,对作为主体的“(自)我”具有更加原本的存在奠基作用以及伦理意谓的“我—它”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创造性重构对于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卢毅 《学海》2005,(1):74-84
作为"整理国故运动"的三大中坚主体,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古史辨派"、史语所的学术路向虽有所歧异,但他们的方法大都不脱考据.由此出发,这个运动明显呈现出一种"非哲学"、"非史观"的倾向.今天看来,这固然对纠正当时的空疏学风起到了一定作用,却也使"整理国故运动"带有了考据史学的弊端,因此而遭致一些学者的严厉批评.这说明曾经风靡一时的考据史学延续至此,已不适应时势的需要.与此同时,其阵营内部成员的纷纷转向和唯物史观派的崛起,更宣告了"整理国故运动"的最终衰歇.  相似文献   
3.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对"注视"的著名分析,在20世纪中叶的法国思想界引发了相当可观的理论效应.在此问题上,作为萨特重要对话者与批评者之一的拉康一方面高度评价了萨特对于注视以及相关问题的天才分析,另一方面又批判性地发展和深化了萨特的观点.拉康从其精神分析的临床经验与理论思考出发,通过借鉴梅洛-庞蒂等不同领域思想家的相关...  相似文献   
4.
卢毅 《哲学动态》2015,(2):62-69
在拉康构建其"精神分析伦理学"的过程中,弗洛伊德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而拉康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深刻指出两者各自实践模式的异同来实现这种突破的。从拉康的视角出发,本文首先概述了弗洛伊德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欲望、思维和行动三者间关系的主要观点,由此凸显出这两种实践模式在形式结构上的相似性;其次通过对《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不能自制"问题的分析,揭示两者在根本立场上的重大差异;最后通过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化和展开,彰显出以欲望为核心的精神分析伦理学对以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为基石和代表的整个西方理性主义伦理学传统的突破及其深远意义和宝贵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