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辽宁大学日本所召开的“战后日本40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8月15日至18日在沈阳举行。与会者共70多人,其中有四位日本学者和一位香港学者。这次会议的显著特点,其一是国际性。召开日本问题研究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在我国这是第一次.会上海内外学者围绕战后日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等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加深了对日本同题的认识,促进了学术发展,增进了相互闻的了解和友谊。其二是综合性,在我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日本文化论”、“深层文化论”在日本思想,文化界颇为流行,引起日本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日本深层文化论的产生和流行同70年代“日本学”的兴起、80年代“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筹建密切相关。自70年代起,由于现代化的成功,使日本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大国,所以无论在日本国内还是在西方,作为“日本现代化论”的延续,接踵兴起“日本人  相似文献   
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日本的相关研究不论在研究方法,还是在研究成果上都有新的突破,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其中吉田杰俊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吉田杰俊(1940~)是日本政法大学教授,知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30多年来,吉田在执教与研究生涯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日本思想史、战后日本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业绩中最具特色的是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问题的研究。一、研究的出发点和路径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20年中,吉田以黑格尔和马克思作为研究重点,其时已经触及到市民社…  相似文献   
4.
日本名古屋经济大学哲学、社会思想史教授铃木正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邀请于6月3日至12日访问了我国。在访华期间,他与我国学者就战后日本唯物论哲学进行了学术交流。铃木认为近代日本唯物论哲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以中江兆民为代表的明治唯物论,其二是以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为中心结成的“唯物论研究会”为代表的战前唯物论,其三是战后唯物论。在谈到战后唯物论时,铃木说,作为思想史家,我在把战后唯  相似文献   
5.
中日“唯物史观与价值论的统一”学术讨论会综述卞崇道1993年9月2日至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部分学者与以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岩崎允胤为首的日本唯物论者访华团一行6人,在京举行了“唯物史观与价值论的统一”学术讨论会。12位中日学者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并就这些论文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现择其主要理论问题综述如下。一、关于价值的概念规定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出发研究价值论,为时并不长久,因此,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关于何谓价值的规定,皆众说纷坛。迄今尚无一致的定论。在这次研讨会上,牧野广义(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从社会实践是人欲实现某种价值的目的意识的活动这一视角,界定价值说:“所谓价值,是对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满足及人的自我实现而言的、自然与社会的事物的必要性、有用性,并且具有作为人的行为的目的和手段的意义,进而成为人的行为规范和理想的东西”。基于这一规定,他把价值分类为四种:(1)自然的、物质的价值;(2)社会的价值;(3)精神的价值;(4)人的价值。(《社会实践与价值》)李鹏程(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则从“存在的现实性”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出发,通过对价值在人的生活世界中的历史(文化)功能性的考察,认  相似文献   
6.
近代日本的理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明治初期,把外来语“reason”译为“理性”的是西周。被认为是1870年(明治3年)左右执笔的遗稿《尚白扎记》中,他作了如下注释:reason广义使用时,可译为道理;狭义使用时,可译为理性。在《生性发蕴》(1873)一文中又解释说:“理性就是理解道理的性能”。查阅一下现在的《英和辞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围绕“恢复实践哲学的权威”或者“哲学的实践化”问题的讨论,在西德已经为时很久了,但在我国则是从七十年代末期才开始对这次讨论情况作了一些介绍。日本哲学会1982年第41次大会上也以此为主题发表了研究报告。反映这次讨论的A.巴鲁兹和F.卡鲁巴哈的论文《伦理学的根本问题》首先被译为日文。最近,我们又翻译了H.法伦巴哈的著作《实存哲学和伦理学》。这些著作试图在实践哲学提出的一些问题中,把握伦理学的课题,这一点为世人所关注。法伦巴哈在自己的著作中论述了实践哲学既要保持实存哲学的人学及伦理学所具有的批判精神,但又不能停留在这一点上,而要进一步考察现实存在的人的社会和政治立场同对人的现实存在进行科学分析之间的新关系,然而,法伦巴哈在这部著作中也没有解决实践哲学所面临的这一课题,特别是  相似文献   
8.
在主体唯物主义争论结束后,日本唯物论研究自50年代下半期起转入低潮,民主主义科学者协会于1957年解体。札幌、大阪、东京等地相继组织地方研究会,1960年结成各地方唯物论研究团体的联络机构,“日本唯物论讨论会”,发行会刊《唯物论研究》(共发行23期)由于受到国际共运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影响,日本唯物论研究会于1965年不得不停止活动。进入70年代,唯物论研究又逐渐复兴,1973年创办全国性刊物《唯物论》(半年刊),  相似文献   
9.
日本哲学考察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隔四年,我又一次走访日本哲学界,这次访日三个月(1986年9月至12月),主要课题是考察战后日本哲学与一般文化思潮。在接待教授竹内良知、中村雄二郎、铃木正、吉田杰俊和西田秀穗的精心安排下,我得以访问东京大学、明治大学、关西大学、东北大学、法政大学、名古屋经济大学等,拜会很多学者,参加了日本全国唯物论研究协会第九次大会、东京大学哲学会第25次研究发表大会,还同大阪唯物论研究会的主要成员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10.
日本著名的进步哲学家,关西大学教授竹内良知在赴沈阳参加“战后日本40年”国际学术讨论会途中,于1985年8月13日下午应邀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座谈,邢贲思、刘及辰、虞愚等同志与竹内先生交流了中日双方对当代日本哲学的研究情况。在谈到当代日本哲学主潮流时,竹内认为,实存主义在日本开始衰落,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看,其影响都不及战后初期;实用主义也有变化,鹤见俊辅等人的实用主义虽然取自美国,但是它已不是美国意义上的实用主义,而是被改造成为同日本日常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