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衣食无忧的现代都市人企图走出日常喧嚣、获得心灵自由的审美实践活动,与我国文人传统中的人生艺术化命题有着看似相似的理想。然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并没有给普罗大众的生活带来真正的诗意,它与传统的人生艺术化有本质的差别:绝大多数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热衷本质上是一种源于身份意识的媚俗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日常生活审美化毫无崇高追求,它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生艺术化仍具有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2.
准确解码语音中的情绪信息能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此能力对新生儿和婴儿尤其重要, 因为人类刚出生时听觉系统远比视觉系统发育得完善。虽然已有研究表明5~7月龄的婴儿能分辨不同情绪种类的语音, 但目前对新生儿的研究还非常少。人类是否在出生时即具有分辨不同种类情绪性语音的能力?新生儿对情绪的加工是否存在正性或负性偏向?本文选用odd-ball范式考察高兴、恐惧、愤怒三种韵律性语音在1~6天龄新生儿大脑中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实验1直接对比三种情绪性条件, 发现新生儿大脑的额区(F3和F4电极点)可以区分情绪性语音的正负性, 正性(高兴)语音诱发的“失匹配反应”幅度明显大于负性(愤怒和恐惧)语音。实验2采用偏差和标准刺激反转的odd-ball范式, 证实了实验1的结果并非源于三种情绪语音物理属性的差异。本文的结果提示, 新生儿大脑可自动辨别正性与负性情绪语音, 但尚不能将愤怒和恐惧两种负性语音区分开来。更重要的是, 高兴语音比两种负性语音诱发了更大的失匹配反应, 这一结果首次从神经学层面(电生理指标)为新生儿情绪性语音加工的正性偏向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扩张,美学研究在纯美学之外开辟了一个关于大众审美的新领域,即狭义的现代语境中的"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往往没有传统美学中严格的哲学思考和神性追求,它满足于人们日常的审美需求.这也就决定了"审美文化"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对其理解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文化则是在当代语境下的大学生群体所呈现的独特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