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07年8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燕山大学共同主办的“2007全国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坛”在燕山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燕山大学以及全国著名高校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近200人参加了会议,就我国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我国哲学学科整体性建设与发展及其重要性针对以往我国哲学各二级学科界线分明、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地坤研究员指出,哲学从来就不是分开的,它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一个融合的智慧体系。我国把哲学学科确定为…  相似文献   
2.
在认知价值的引导和认知科学方法论的昭示下,归纳逻辑已经完成了从面向定性认知和定量认知到面向不足认知和复杂认知的转型。但是,认知价值始终是归纳逻辑不变的取向。古典归纳逻辑中的诸多逻辑方法以推进人们的认知为己任,而现代归纳逻辑更是一开始就直接期望建立满足定量认知需要的完善体系。面向不足认知和复杂认知的归纳逻辑研究,不仅是人类认知需要的深入拓展,更是归纳逻辑必然的发展方向。逻辑学不仅在认知召唤下走得更远,而且对于归纳逻辑而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都可能是认知。  相似文献   
3.
比较哲学的研究范式有多种选择。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可以作为比较哲学的重要研究范式,不仅在于历史与文化是思想与智慧的支撑平台和发展基础,而且在于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历史分析的逻辑、历史哲学与文化环境中的理解与沟通、翻译与转换注定不能分开。  相似文献   
4.
"第五届两岸逻辑教学与研究学术会议"于2012年4月28-29日在重庆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逻辑学会和西南大学共同主办,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承办,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逻辑学研究所、毕节学院逻辑与文化研究中心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单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数学在中国古代逻辑特别是墨家逻辑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推理体系,即:以"以类合类"为基本方法,以"类"和"分类"为核心成分,以"推类"为主导推理形式。正是由于这一推理体系,使得中国传统数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世界的领先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逻辑不是阻碍了中国传统数学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数学所蕴含的逻辑方法并不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论推类逻辑与中国古代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丰富的中国古代逻辑大致可以分为墨家逻辑、正名逻辑和论证逻辑三个传统,但处于主体地位的还是墨家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的基本内容也主要体现在墨家逻辑之中。正名逻辑以名家、儒家的“正名”思想与推知方法为主线,直指宋明理学的“正名”逻辑思想与方法。论证逻辑以王充的论证理论和方法为主体,主要是关于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与方法。墨家逻辑以“类”概念为基础,以“推类”为基本方法,主要推理成分是“名”、“辞”、“说”,主导推理范式是“推类”。什么是“名”?《墨辩》说:“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荀子.正名》说:“实不喻然…  相似文献   
7.
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于10月30-31日在燕山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逻辑学会应用逻辑专业委员会主办,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承办,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30余位学者和燕山大学40多名逻辑学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中国逻辑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家龙研究员对会议的召开表示了祝  相似文献   
8.
一从定性认知到定量认知:古典归纳逻辑到现代归纳逻辑归纳逻辑是以归纳推理和归纳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知识体系。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判断,而结论是关于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的判断。归纳推理的结论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  相似文献   
9.
当今三大发展中逻辑的交叉及其认知归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广义归纳逻辑、广义模态逻辑与广义认知逻辑的交叉发展任何称之为理论的知识体系,都需要经过产生、发展、成熟与完善的过程.任何逻辑学理论亦如此.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把已经处于成熟与完善阶段的理论称之为经典理论,把仍然处于产生、发展阶段的理论称之为发展中的理论.无疑,当今逻辑学发展中理论很多,其中广义归纳逻辑、广义模态逻辑、广义认知逻辑都属于发展中逻辑.  相似文献   
10.
推类逻辑就是基于“推类”的中国古代逻辑。易数推类为中医科学提供了一个有效工具,提供了一个有效地认识自然、机体(肌体)、疾病的方法。取象比类是中医思维的核心,推类是中国古代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推类具有很强的具象性,并以比类为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