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常卫民  刘瑞璞 《法音》2021,(3):61-65
公元7世纪,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印度佛教的僧侣服饰"三衣"[1]也随之进入西藏,受西藏本土宗教与高寒气候环境的影响,三衣在藏地本土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曲贵"[2]形制,这也应验了佛祖释迦牟尼所言:"传播佛法要适应当时当地的情况。"[3]曲贵在质地与服用要求上保留了印度法衣的特质,但在形制与穿着方式上进行了自身语义的表述。  相似文献   
2.
常卫民  刘瑞璞 《法音》2022,(10):14-19
<正>曲贵[1]是藏传佛教戒行精严僧人的法衣,汉传佛教称为袈裟,源自早期印度佛教三衣[2],在形制上保留了三衣田相的基本规制,在细节上表现出明显的藏汉文化融合现象,是藏传佛教僧服系统成功本土化的标志性服饰之一,彰显了藏传佛教的特性。形制的变化体现在遵循佛教教义的同时,强化僧服的戒律意识,曲贵在质地与使用上虽然保留了三衣的功能,但在形制细节上按照藏传佛教仪轨进行了系统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正>“羌姆”由藏文音译而来,是对藏传佛教寺院仪式表演的一种口语称呼,汉译为“蹦跳”“足蹈”。羌姆一词无明确的藏文释义,泛释“跳舞”。[1]有学者释羌姆为“消灭”。[2]由于长期约定俗成的沿用,羌姆已成为藏传佛教乐舞的专用名词。[3]将“足蹈”“消灭”等释义结合起来看,这种仪式表演显然具有一定的原始巫术色彩。羌姆表演中,舞者除佩戴骨骸鬼卒等首具外,还会穿着华丽鲜艳的大袖长袍,尤其是在表演主尊和护法神时,则会穿着羌姆袍,又叫跳神袍,藏语为“朴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