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缓解人际冲突,达于和谐境地,老子提出尊崇母性及母性品质的伦理思想。老子母性伦理思想在学术研究中尚属待开发领域。这种将母性品质与和谐缔结的观点,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启迪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怀与公正对于老年人长期照料至关重要。关怀是老年人长期照料的应有之义,这是由长期照料的本质、特征和目标决定的。虽然关怀能让老人获得高品质的照料,然而没有公正来协调关怀中的利益冲突,对于老年人的关怀将难以维系,因此公正才是老年人长期照料品质的价值保障。当前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料中的关怀与公正的实现主要诉诸于宣传新型孝道文化、采纳社会性别视角、承认家庭照料贡献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四大途径。  相似文献   
3.
汉传佛教女性伦理观与道教女性伦理观既存在歧异又存在契合.由于文化渊源及宗旨的不同,对于女性形象,汉传佛教持“女性卑污论”,道教持“女性崇高论”;对于制度修行中的男女地位,汉传佛教奉行男尊女卑,道教力求男女平等;对于人的情欲与生命,汉传佛教企图杜绝欲望及厌弃生命,道教正视欲望及看重生命.然而,由于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过程中佛道相互吸取对方思想,这又使得它们都赋予女性成就理想人格之权利,强调女性的心性修养、重视戒律对女性的约束功能、推行轮回果报与“功过格”.  相似文献   
4.
目的和手段     
目的是否能替手段辩护被热烈争论了数千年。对于亚里士多德,我同意目的是行动的目标,虽然它们可能分化成中间的/工具性的、最终的/最后的以及终极目的,这提出了尤其是后者被确定或者依照情况被决定的程度的问题。我们拥有目的为我们的行动和生活赋予意义。与对亚里士多德的通俗理解相反,我们能够谨慎考虑目的以及手段。一般而言,最终目的具有规范性,因此提出了它们能否替别的有问题的手段辩护的问题。理解手段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它们不是普遍中立的,但是它们被赋予的价值并不依赖于与之相联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女性伦理观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同处。作为印度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发扬传系,这两者都秉承了大乘佛教的男女终极平等思想,提出女性成佛论;同时,为了迎合世俗社会,它们都持女性卑污论。然而,由于对女性的歧视程度不一,在女性成佛途径上,汉传佛教要求女性转身成佛,藏传佛教允许女性即身成佛;在两性关系上,汉传佛教主张阳尊阴卑,藏传佛教倡导阴阳双合。  相似文献   
6.
由儒、佛、道三大支柱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关注生命.尽管儒、佛、道对生命最深层次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其生命伦理精神是一致的.它们都主张以贵生精神看待生命的价值,以平等精神衡量各个生命的价值,以仁爱精神善待一切生命,以和谐精神调节生命之间的关系,并以超越精神面对生命的终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