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儒墨在公共伦理规范上的转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萍 《学海》2006,(5):105-109
论文从社会秩序层面探讨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四家在公共规范上的理论转接,以确证孔墨之间与孟荀之间并非对立而不相容。在实质意义上,墨荀并没有否定孔孟的个体内圣之道,而是进一步拓展了社会群体道德实践方法,从孔孟所重的个体心性修养转接为人际间“客观”、“行成”的规范要求。这为中国传统伦理的转接和当代社会伦理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道德自我论》提要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系硕士刘淑萍“没有个体的再生产任何社会都无法存在,而没有自我再生产,任何个体都无法存在”。因而,自人类思想史的“轴心时代”以降,关于个体自我的存有与生成问题,始终构成了学者的理论探索的重心。在当代,随着科学由生物...  相似文献   
3.
刘淑萍 《学海》2012,(5):11-15
民族国家的伦理认同有明显的地域历史性、民族性。它具有激励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是国家成员间团结一致的凝聚力所在,它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全球化时代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国际层面,它都是社会平等、合作环境及机制的重要维系基础。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相互协作机遇的同时也冲击着国家主权观、国家地域观与民族文化等传统国家实体性精神的基地。西方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化治理需求提出"普世伦理"认同,诱导消解着民族国家的伦理认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要塑造良性的民族国家伦理认同,确立生态伦理价值观,反对抽象的伦理普遍主义;在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中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文化条件、整合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