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为经济学之父”Richard Thaler因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Thaler利用行为经济学原理提出了“明日多储蓄”项目, 助推美国养老金储蓄率的提高。在初涉养老金储蓄领域时, Thaler提出采取“自动加入”的方式提高员工养老储蓄参与率; 接着提出采取“自动升级”的方式提高员工的储蓄率, 最终形成了“明日多储蓄”项目。“明日多储蓄”项目具有自由家长主义性质, 不仅能提高员工养老储蓄参与率、储蓄率, 还能优化资产投资配置。该项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应用层面上, 英国、新西兰等国家跟进推出了类似的养老储蓄政策; 在研究层面上, 一批后继研究者受此启发展开了个体养老金储蓄行为背后心理学机制的探索。结合中国养老储蓄三大支柱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我们提出可利用框架效应、心理账户、默认选项、将损失程数由双程变为单程等行为经济学手段助推中国养老储蓄的发展。国家可以考虑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助推全社会养老金参与率和缴纳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毛秀珍  刘欢  唐倩 《心理科学》2019,(1):187-193
双因子模型假设测验考察一个一般因子和多个组因子,符合很多教育和心理测验的因素结构。“维度缩减”方法将参数估计中多维积分计算化简为多个迭代二维积分,是双因子模型的重要特征。本文针对考察多级评分项目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首先推导双因子等级反应模型下Fisher信息量的计算,然后推导“维度缩减”方法在项目选择方法中的应用,最后在低、中、高双因子模式题库中比较D-优化方法、后验加权Fisher信息D优化方法(PDO)、后验加权Kullback-Leibler方法(PKL)、连续熵(CEM)和互信息(MI)方法在能力估计的相关、均方根误差、绝对值偏差和欧氏距离的表现。模拟研究表明:(1)双因子模式越强,即一般因子和组因子在项目上的区分度的差异越小,一般因子估计精度降低,组因子估计精度增加,整体能力的估计精度提高;(2)相同实验条件下,连续熵方法的测量精度最高,PKL方法的能力估计精度最低,其它方法的测量精度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刘欢 《中国宗教》2014,(6):46-47
宗教仪式,是信教者表现其内心宗教观念的宗教行为。“宗教仪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每种形式在各种宗教中都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分散化到规范化、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跨期选择的性质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期选择指人们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点的价值做出的权衡与决策。大量研究证明, 跨期选择中人们存在普遍的时间折扣倾向, 即将未来的价值折扣后与当前价值进行权衡。跨期选择研究不仅与人类心智的起源与机制等基础科学问题密切相关, 也关系到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等现实问题。本项目拟采用实验室研究和大规模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 深入探索跨期选择的本质。一方面, 采用实验室研究法探讨影响跨期选择的重要因素, 以探索:(1) 跨期选择的效价及其与价值数量、延迟时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心理机制; (2) 跨期选择中是否存在领域特异性及其心理机制; 另一方面, 通过全国范围的调查, 从而:(1) 建立中国城镇居民时间折扣率的常模; (2) 测量不同类型人群的时间折扣率, 以探讨跨期选择的性质与内涵。项目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加深学界对跨期选择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刘欢 《孔子研究》2023,(6):66-80+158-159
在儒家所设计的人间秩序中,圣、贤、君子、仁(者)、士、大人、成人都具有理想人格的意义,圣人是最高理想人格,君子是次级理想人格,其余则反映了成就理想人格过程中的不同侧面和程度,故而理想人格也属于一种价值体系,具有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结构。孟子的“圣人”观,整体上属于儒家的范畴,但亦表现出注重差异和多样性独特面向,这点可由孟子对“四圣”的评价、作为理想人格普遍化的“君子”所反映的不同人群的价值差异以及“圣”之不同层次区分等三个方面加以体现和证成,由此孟子寄寓在“圣”之理想背后的精神实质上是平等与超越并存。揭示这一张力,有利于开显孟子哲学尤其是与其有关的人或“自我”观念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雷旭  刘欢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3):448-457
同步EEG-fMRI利用了脑电和功能磁共振在时空分辨率上的互补优势,为睡眠研究提供了多模态的无创手段.这使得睡眠的神经成像研究可以借助电生理方法进行睡眠分期和特殊脑电事件研究,为探讨不同意识状态下神经活动动态过程提供了条件.本评述从自发脑活动和睡眠中的知觉过程两方面介绍了目前该领域的最新进展,结合硬件构成、被试安全和数据质量等问题总结了同步记录应用于睡眠的优缺点.同步EEG-fMRI技术在睡眠研究中的应用对于阐明意识状态转换的神经机制具有深刻意义,并有可能为临床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股份制,已成为我国当前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方向。在现代企业产权机制下,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有助于股份制公司的内部管理与控制,有助于公司健康发展,持续经营。但是当前我国股份制公司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此展开一定探讨,并对股份制公司会计内控机制的未来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行为经济学中的损失规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损失规避是指,人们总是强烈倾向于规避损失:一定数额的损失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其强烈程度约相当于两倍数额的获益感受。这种强烈的心理与行为倾向广泛存在于风险与非风险领域,在该两个领域中损失规避的研究范式也不同。损失规避常见于经济和消费等领域,可用于解释行为决策中有悖于规范化理论的诸多现象,如禀赋效应、现状偏差、股权溢价之迷和赢者的诅咒等。然而,损失规避的机制研究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损失规避的本质以及适用条件。今后的研究不仅要注重认知角度和情感依恋,还要结合认知过程来研究损失规避的性质和内在机制,以期帮助人们认识、预测及干预由损失规避造成的经济损失和非理性决策。  相似文献   
9.
刘欢  梁竹苑  李纾 《心理学报》2009,41(12):1123-1132
损失规避是预期理论的核心部分之一, 指等量的损失和获得产生的心理效用并不相同, 前者大于后者。大量研究从生理、认知、情感等角度探讨损失规避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以期认识、预测并控制损失规避导致的偏差。本研究假设损失规避与获得或损失的“程数”(route)有关, 以往研究发现了损失规避现象, 是由于其采用的“双程损失-单程获得”典型情境中, 损失程数多于获得程数。为检验该假设, 本研究设计了不同于传统范式的“获得和损失程数相等”的镜像情境、“单程损失-双程获得”及“三程获得”三种不同的得失情境。研究结果支持本假设: 当损失的程数等于或少于获得的程数时, 损失规避现象消失; 获得或损失的程数越多, 个体对其的心理感受强度趋于越高。建议未来研究进一步检验心理感受强度在程数和损失规避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选择DPN组患者72例,非DPN(NDPN)组44例,健康对照(NC)组30例,空腹采血测Hcy、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结果显示Hcy水平DPN组及NDPN组明显高于NC组,DPN组较NDPN组升高,提示Hcy水平与DPN相关,高Hcy血症是DPN的重要危险因素,HBA1c及病程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