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卫元嵩是北周佛教史上一位极有影响的人物。他的以儒融佛思想汲取了东晋、南北朝三教融合思想的精髓,并为北周现实政教矛盾的缓解提供了理论指导,由此也成为北周灭佛前后三教论衡的核心议题之一。以儒融佛思想的内在缺陷,在佛教界的反驳中逐渐暴露出来,但北周灭佛并未因其理论缺陷而停止。以儒融佛思想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导向之一,隋唐时期仍然发挥了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三教论衡是儒释道三教之间冲突、调适、融合的重要途径。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戏剧关联者为即时即兴论辩的场景性三教论衡。此种三教论衡兴起于魏晋,至盛唐以后演变为皇帝诞节三教论衡。诞节论衡在服饰、脚本、伎艺、演出等方面,戏剧扮演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最终在唐懿宗朝催生了三教论衡参军戏。诞节三教论衡与三教论衡戏,在内容、程式、风格、趣味等方面,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共同为皇帝诞节之贺寿庆生推波助澜。宋代以后,皇帝诞节不再举行三教论衡,但作为一种文化惯性,诞节论衡和三教论衡戏的一些构成要素和趣味追求在宋金戏剧中得以继承。宋金时期的优戏、三教戏、三教论衡戏、贺寿戏,以及其嘲谑取笑的趣味追求、结构明晰的关目设计等,都与诞节三教论衡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三教论衡对戏剧的影响,与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此一考察,为泛戏剧史研究,乃至中国文化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窗口。  相似文献   
3.
檄魔文是以檄文形式弘扬佛法的一种文体,盛行于两晋至唐初的佛教信徒中。其内容主要是对禅修过程中宗教神秘经验的记录,与佛教禅学关系密切。在文体上,檄魔文既有借鉴檄文的地方,更有对檄文原有体制的突破。这种突破,源于对道教"军将吏兵"仪式的借鉴和吸收。敦煌降魔变文是檄魔文文体的发展。檄魔文为变文代替,主要原因在于伴随佛教发展而来的弘法对象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费长房《历代三宝纪》记载了中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六种佛诞说。其中,四种佛诞说与《春秋》纪事存在关联。从逻辑上来看,这种关联经历了三个层次的演变:1.周庄王十年说是在假托、依附《春秋》纪事的基础上创造的中土佛诞说;2.周桓王五年说与周平王四十八年说是在重新解读《春秋》纪事中发展出的中土佛诞新说;3.周昭王二十四年说则放弃依附《春秋》纪事转而依附《竹书纪年》。促进佛诞诸说与《春秋》纪事关系演变的原因很多,但三教争衡无疑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四种佛诞说,既展示了中土民众认识佛教的过程,更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在中国乃至汉文化圈中,有着重要影响。近现代以来,世界佛教纪年研究的学术潮流中,这四种佛诞说已被抛弃。但其中有关佛教中国化和中国文化的内容、特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与发展中,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天保六年,北齐文宣帝高洋颁布《废李老道法诏》,令道士剃发出家为僧。此事虽有佛教徒自神其教的成份,但佛道论争与废除道教一事却非伪造。文宣帝本欲沙汰佛道二教,然最终废除道教者,其原因有三:迷信佛教,缺乏政治家气度;指导思想不清,政教冲突为宗教斗争代替;北齐胡风兴盛,且文宣帝饮酒过度患有精神疾病。文宣帝废除道教后,仍然与道士有交往。及至北齐废帝时期,道教势力再次壮大。藏内文献与《资治通鉴》记载文宣帝禁绝道教的影响,有夸大失实之处。  相似文献   
6.
《利涉论衡》、《道氤定三教论衡》均为记录玄宗朝三教论衡的著作。此两部著作现已佚失。参照藏内外文献,可以勾勒书中所记载两次三教论衡的大致面貌。这两部著作的考察,对于研究唐代宗教关系以及中唐以后帝王诞节三教论衡的演变,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