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康德提出用先验时间图型作为范畴运用于经验性直观的感性条件,但没有提出先验空间图型。鉴于此,很多学者认为,必须再另外增加先验空间图型来说明对象中的空间关系的形成,并断言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以及《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增补内容中暗示了这种空间图型论的想法。然而笔者认为,对象中的空间关系的形成可以借助量和质的范畴的时间图型来说明,因此空间图型是不必要的。并且,由于知性无法与空间发生直接关联,因而无法形成所谓的"先验空间规定",所以空间图型也是不可能的。而《基础》以及《批判》第二版的增补内容,也绝非所谓的空间图型论。  相似文献   
2.
当人们不从康德同时代的语境(即主体内关于对象知识的诸种"能力"如何协调统一)出发来思考主体性之统一的问题,而是从自我知识与对象知识之间的复杂关系入手,康德的思考就呈现为不同于"内主体目的论"的另一种形式,即关于人类知识有限性的理论与关于无条件者的理念学说的结合。主体的自我理解必须在两种立场之间的张力中寻找立足点:一方面是主体从自身的有限性出发意识到自己对其知识基础的追问是超出其可能的解释范围的;而另一方面则尝试将自己的可能性根据在"理念"中展示出来。这正是康德哲学对"有意识的生活"之自由与可能性的功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