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经济学,其学术立论的基础在于经济的主体性这一命题。经济的主体性是指在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人的因素的存在,即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本主义导向的中国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必须从个人的主体性、企业家的主体性、制度变...  相似文献   
2.
刘志彪 《学海》2002,(1):202-203
城市是发展新经济的主战场。中国 2 1世纪新一轮的工业化 ,必须在新经济条件下依靠进一步的城市化来带动 ,因而对城市经济运行的研究 ,一直倍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且不断有新的论著问世。张曾芳、张龙平所著《运行与嬗变———城市经济运行规律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0年出版 ,以下简称《新论》)一书 ,是新经济条件下城市经济研究成果中的优秀代表之一。书中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以及新的结构体系 ,反映了它是我国世纪之交城市经济科学研究文献中的一部创新力作。一、揭示城市经济研究的新逻辑《新论》以世纪转型期的世界城市经济…  相似文献   
3.
从GVC走向NVC:长三角一体化与产业升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融入全球价值链对我国区域间产业部门的联系产生了弱化效应,对区域实体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国内价值链的构建,既是长三角制造企业摆脱单一地依赖全球价值链的出口导向、实现可持续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进一步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与中国网络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彪 《学海》2001,(2):64-68
新经济的概念包括但不局限于网络产业,新经济是广义的和基于知识经济全球化的经济.网络产业不会取代传统工业.与现有产业的有机结合是网络技术深入发展的必然规律.网络技术深入传统制造业产业部门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竞争力,是新的发展方向.目前跨国公司正在把更多的职能分包出去,建立有效的、以因特网为基础的供应商联盟.在跨国公司主导下所进行的全球产业整合,将形成新的供应链体系,中国企业应积极加入这种供应链体系以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为此要加快发展网络事业和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与跨国公司生产运营流程的主动对接.主流经济网络化和传统网站虚转实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信息不对称、政府管制与企业的质量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问大家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 ,国外的学者常常疑惑 ,为什么在一个具有良好的质量的社会基础的中国 ,消费者难以买到优质的国产商品 ?这里质量的社会基础是指中国的家庭特别是居家过日子的妇女对质量尤其挑剔 ,按理说这种挑剔效应会产生质量过硬的名牌商品。第二个问题是 ,消费者怎样才能在市场上买到”物有所值”的商品和服务 ?这两个问题事实上都很难回答。我觉得第一个问题可能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长期的卖方市场有关 ;第二个问题与本文的题目有关。本文主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在当今的消费时代 ,消费者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可不是一件简…  相似文献   
6.
出口导向型对外开放模式,推进了中国东部地区的现代化,突出表现在“倒逼”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加速了国内生产要素由低效率组合向高效率组合的转型;间接促成了中国公民从终身制的“单位人”向聘用制的“社会人”的转型.但是,东部地区持续了三十多年的这种开放模式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明显表现出不可持续性.始于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第二轮开放模式的重点,在于在转换需求结构的过程中,利用内需市场的吸引力促进中国企业从加入全球价值链,逐步走向加入全球创新价值链,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尤其是高级人才发展我国的创新经济.  相似文献   
7.
"林杨之争"与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传胜  刘志彪 《学海》2005,(5):20-26
"林杨之争",是一场在战略级别上有关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的重要论辩.杨小凯有关后发劣势的提醒着实是一片良苦用心,但其激进式改革思路却又值得商榷.林毅夫基于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辩驳让人称道,而其主张通过外生比较优势来利用后发优势的观点却也有待完善.本文认为,后发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靠的是基于自身而言的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这种累积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实践中对无数些微问题的发现、解决意识和解决方式,即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各个层次的主体特别是微观经济主体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累积性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就是要激发国民参与发展的热情与潜力,国民经济的发展,说到底就是全体国民的发展.此外,本文认为,并不存在一种一劳永逸的、能够持续不断地推进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制度或战略.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大的发展中国家所没有过的。由于这一巨大成就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取得的,因而其绩效就显得更加突出,经验就显得更加宝贵。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八十年代的经济增长中,扣除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  相似文献   
9.
服务业外包:深度开放中的产业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静  刘志彪 《学海》2007,(5):119-124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国制造",造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低成本优势的丧失和产业升级的压力要求中国超越制造业外包的发展模式.随着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的"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服务业外包成为全球化3.0时代的主要特征,构成"世界变平"的重要的推动力,同时也是中国外向型经济深度开放中的新选择.中国服务业外包以制造业外包为基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需要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英语普及等方面进行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王树华  刘志彪 《学海》2023,(1):74-81
区际产业转移是优化国家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全球化放缓、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转移的双重压力。有序推进区际产业转移需要构建系统性分析框架。本文尝试构建一个改进后的“推力-拉力-阻力”区际产业转移作用力系统,从推力因素、拉力因素、阻力因素等三个维度对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的产业转移作用力进行系统性分析,并据此提出有序推进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