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邹广文同志著《文化·历史·人》一书最近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国内出版的同类研究论著相比较,该书侧重于从理论层面去探索文化哲学问题,而且立意新颖·角度独特.通观全书,有以下特点.首先,作者以对文化哲学基本问题的探索作为逻辑起点,力图从理论上对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予以科学的解释和说明.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文化学研究中尚未明廓,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j  相似文献   
2.
一般说来,人们都把卢卡奇看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其实,卢卡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整个过程而言,就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卢卡奇不仅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也对东方社会主义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目前,在中国和苏联理论界讨论的实践与实践本体论、主体与主体性、人与社会、社会异化与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发展与改革等热点理论问题,都可以在卢卡奇那里找到关于它们的富于创新性的深刻论述,有些论文所阐述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卢卡奇在二、三十年代已提出的观点的进一步展开。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要想研究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要想发展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不去深入研究卢卡奇的思想。不管我们在研究中给予卢卡奇何种评价,甚至是截然对立的评价,卢卡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理论的演化趋向及其面临的问题高清海,刘少杰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必须改变追求抽象本质、构造抽象逻辑体系的本体论化倾向,但又不能落入就个别问题去研究个别问题的实证主义倾向;需要分学科脚踏实地地研究不同领域的发展问题,这种研究又只有纳入对社会总体关系...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哲学各派对待理性问题的态度和解决理性问题的方式,与现代西方哲学不大相同。它不是简单地保留一种传统理性排斥另一种传统理性,而是把各种传统理性作为统一整体,深入其内部,对之重新加以建构,赋予理性概念新内容,导致西方哲学理性观的根本变化。当代西方哲学重建理性观有如下四条途径。  相似文献   
5.
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中国社会分层机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学术界关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机制的变化 ,提出了工作单位分层机制论和市场分层机制论 ,这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看到了中国社会分层的两种基本机制 ,但没有把握单位作为社会组织形式同其经济结构改革内容的关系。在日益深入的经济结构改革推动下 ,工作单位分层机制和市场分层机制发生空前深刻变化 ,导致中国社会分层发生崭新趋向。概言之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大规模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 ,国有单位的分层地位正在下降 ,非公有制单位的分层地位正在上升 ,充分的事实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都说明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在东北地区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6.
“实践理解论”论纲刘少杰理解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展开于人类意识活动各种层面的总体性意识现象。无论在现有认识论还是在现有价值论或审美论中,都无法完整把握人类理解活动。因为现有认识论、价值论或审美论,都是以不同层面意识活动为对象的,在它们的范畴中只能把握到被划分开了的意识活动。“实践理解论”是突破现有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的界限,以马克思实践观点为基础,批判西方各种理解论,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一种理论构想。一理解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本质和存在方式,理解中包藏了人生的秘密,理解始终是困扰哲学的难解之谜。不同时代的哲学对理解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建构了不同特点的理解论。首先形成理论体系的理解论,是洛克等人创建的、被后人称为“认识论”的近代理解论。近代理解论的本质特点是崇尚科学、效仿科学。具体说来,近代理解论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精神,以自然科学为知识基础,以科学认知为理解的典范,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为理解的原则与根据,以科学知识和科学真理为理解的追求与目的。根据近代理解论的这些特点,我认为,称之为“认识论”或“知识论”不如称之为“科学理解论”,因为后一个称谓不仅尊  相似文献   
7.
人们一般把理性(reason)理解为逻辑思维和道德原则,其实,这是对理性概念的简单比.在西方语言中,理性最基本的含义是人的活动的根据,理性观则是从根本意义上对何者为人们活动根据所作的一种概括.如果说人活动的根据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据,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据正是人类本性.亦即人性,据此而论,理性观也就成了从根本上把握何者为人性的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8.
刘少杰 《学海》2005,(5):104-109
感性意识并非单纯的被动的反映过程,西蒙和当代认知心理学对注意的研究表明,感性意识也具有对信息的加工和选择性;康德对感性时空形式的论述,揭示了感性在全部意识活动和选择行为中的基础地位;在经验行动中的感性意识,以其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支配了人们的感性选择行为,马克思对此已做出了丰富论述。这些都说明,仅从理性计算和逻辑推论的角度去研究人们的选择行为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