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按照《圣经》文本记载,以及初期教会、中世纪、现当代等几个历史阶段线的线性时间顺序,从教会史、教会法的双重视角,以及神学、解经学等角度系统梳理了教宗首席权在历史上形成的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化、制度化叙事。而1962—1965年间召开的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在有关教宗首席权和主教们及教宗关系的议题上形成了圆满共识,从而在教宗首席权和历史上一度盛行的大公主义至上论的张力之间找到了一个目前为止最完整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弥撒(Mass),又称“圣餐”(Eucharist),拉丁语missa的音译,为基督宗教纪念耶稣基督牺牲的宗教仪式。其形式虽从简朴到精致繁复不尽相同,但弥撒的核心内容却都是领受面包和葡萄酒(在新教教堂,则为未发酵的葡萄酒)。一般而言,历史上东西派教会的弥撒皆有其鲜明的特点。西派教会(包括后来的天主教)用拉丁语,圣餐用无酵饼,神父领圣体和圣血,信徒只领圣体;东派教会(包括后来的东正教会)则因地而异,圣餐用语为希腊语、古斯拉夫语或其他民族语言,圣餐用有酵饼,信徒则可同领圣血。“梵二”会议之后,天主教内部推行礼仪改革…  相似文献   
3.
适逢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成功召开、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际,2011年10月20至22日,中国宗教学会与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联袂于泰山之麓举办了"泰山综观: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座谈会。此次座谈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南京政府施政初期在教会教育和教产问题方面所推行的一系列国家整合工程进行描述和考察,试图分析天主教会是如何认知和面对现代国家对天主教会这一处于复杂中外关系中的社会团体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整合工程的,以及天主教会对于这一国家整合的冲突与调适。  相似文献   
5.
熟悉我的神学的人士都知道 :我从未否认过我的神学来源 ,并且当我在80—90年代转入到世界宗教、世界和平与全球伦理主题时 ,也未从我在60—70年代有关成义、教会、基督徒的重新联合、上帝存在与论基督徒的著述中有所后撤。的确 ,坦率地讲 ,我这些使命之精神力量最终来自对上帝的理性信赖 (vernuenftigenVer trauen) ,而上帝就是“最后———最初”的实在。我甚至在晦暗的时候也没有放弃我的瞻望 ,而这确实出于我的基督教信仰 ;我反而在这几十年中愈益扩大着这一瞻望 :从各教会到各宗教 ,再从各宗教到各国家 ,…  相似文献   
6.
2014年12月26—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刘国鹏副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资助项目《梵蒂冈原传信部所藏中国天主教会档案文献编目(1622年一1939年)》开题会在北京举行。众所周知,梵蒂冈原传信部历史档案馆所藏1622年以来有关天主教会之档案文献,其持续时间之长、数量之巨、保存之系统、内容之宽博可谓世所罕见,其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在于天主教传播史,而且涉及近现代天主教传教区内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了大量一手文献和最新披露的教廷档案、秘密文件、书信等,详尽描述了1924年于上海召开的天主教第一届中国教务会议的缘由、过程、内幕及其影响和意义。围绕20世纪20年代在华天主教"本地化"运动的首要事件——"第一届中国教务会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予以全方位的描述和观察,并试图在20世纪在华天主教"本地化"运动的大脉络中,捕捉此次会议的意义、影响和价值。当中所首次披露的大量教廷珍贵文献,也为我们透过文本了解第一届教务会议的细节、程序和会议内容提供了可能。而困扰该领域学者多年的一些问题:如围绕会议程序和主题而展开的争论与讨论,本文也首次依据最新文献,予以详尽阐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教会史、教会法的双重视角交互考察教宗选举在历史上的变化形态以及日益精细、独立的制度化过程。透过教会史的视角,不难看出,在11世纪中叶之前,罗马主教的选举既非完全的独立自主,也非有着清晰明确的制度框架,相反,却是受到世俗权力的不断干预,而其自身的制度化举措既不明晰,也不成熟;而从教宗尼古拉二世开始,今日由枢机团选举教宗的基本模式方才得以建立,并影响至今。此后,历经种种波折,一直到前任教宗本笃十六时期,有关教宗选举的法律化、制度化探索和优化仍未止步,相信在未来,这一趋势仍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9.
圣·艾智德团体(Comunitàdi Sant’Egidio),为当代意大利著名宗教非政府组织。该组织成立于"梵二"会议闭幕伊始的1968年,由一批极富宗教热忱的高校青年在罗马率先发起,并以之为核心迅速发展。截止今天,其成员已遍布全世界72个国家,数量多达6万余人。圣·艾智德团体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个得到意大利外交部认可,受其制约,接受其资助的非政府组织,从事一定的自愿和社会服务活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平信徒团体,又有其福传的动机和宗旨。可以说,该团体为一个典型的"跨界"宗教NGO。该文通过对圣·艾智德团体的背景、组织架构、性质,其作为NGO和宗教团体的双重维度而展开的活动等方面的分析和介绍,试图解剖一个天主教NGO在意大利社会和国际领域生存、行动和介入的具体处境与方式。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来华天主教会大致经历过4个阶段:元代的有限适应化,明末清初以耶稣会为代表的与中国主流文化的深层适应,清末民初的殖民化,民国的本地化等。除却清末民初的殖民化这一天主教虽快速传播但却有失健康的特殊阶段,来华天主教会在历史上的中国化大致可以说经历过如上三个阶段,若论其鲜明特征和成就,则可以孟高维诺(Giovannida Montecovino,1247-1328)、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刚恒毅(Celso Costantini,1876-1958)等人所推行的传教路线为代表,其中,尤以民国时期由刚恒毅所主导推动的“本地化”运动最为影响深远,影响了今日中国天主教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