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傅于玲  秦启文  冯缙  杨帅 《心理科学》2012,35(3):664-668
研究以105名4岁幼儿为被试,采用选择扩散范式的盲选-双选法考察身体清洁能否消除低龄幼儿的选择扩散效应。通过操纵自变量(洗手vs.不洗手),观察幼儿是否出现选择扩散。结果发现,不洗手组的被试出现明显的选择扩散效应,洗手组则没有。说明4岁幼儿已经表现出选择扩散效应,且能通过身体清洁得以消除。除了自我心理学和行为倾向的解释之外,研究结果说明,具身认知可能也是影响选择扩散效应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工作满意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作满意度一般被定义为员工对工作的情感或态度.但仔细斟酌起来,相关定义还有待完善.鉴于此,该文对什么是工作满意度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当从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考察;讨论了工作满意度的结构划分、测量方法;分析了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之道;对未来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工作满意度一般被作为衡量员工工作中的幸福感的指标。幸福感的研究存在两种基本取向:享乐取向和完善取向。为验证两种取向的工作满意度结构,对485名MBA学生和864名企业员工进行了调查,探索性因素分析和进一步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工作满意度量表包含8个因素,这8个因素归于两个维度:享乐取向的满意度(包括享乐的工作结果、享乐的工作本身、享乐的人际关系、享乐的组织氛围)和完善取向的满意度(包括完善的工作结果、完善的工作本身、完善的人际关系、完善的组织氛围)。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两种取向工作满意度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4.
自我控制的前额叶-皮质下平衡理论认为,成功的自我控制基于前额叶脑区对皮质下脑区的调节能力;当前额叶脑区与皮质下脑区的平衡打破时,就会引起自我控制失败.以往各类型自我控制的脑机制研究,包括决策行为、欲求行为、情绪调节、态度/偏见调节的研究,均支持平衡理论的观点.未来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分别考察不同类型自我控制中,前额叶脑区对皮质下脑区调节的具体路径,以及青少年前额叶-皮质下的平衡关系随年龄增长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