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冯源  苏彦捷  张莉 《心理科学》2006,29(3):757-760
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一直有争议,本文从行为实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结果发现:3岁以前的儿童表现出人之初性本善的特征,对他人比较宽厚;3岁到4岁之间随着心理理论的增长,表现出道德水平下降,心理理论和道德水平两者之间出现交互作用。5岁以后的儿童由于心理理论的逐步完善,显现出越来越明确的“镜子行为”,即: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谁对我不好,我就对谁不好;原有的善性被外界恶性刺激掩蔽。  相似文献   
2.
换位思考     
冯源 《思维与智慧》2007,(15):46-47
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汽车大量进军美国市场,其占据市场规模如此之大以至于惊动了美国的商务部。商务部于是立即调遣诸多经济名家对此做市场分析。与此同时向全国购买日本汽车的消费者发放调查问誊。调查问誊设计得很简单。只是要求被访问者列出选择日本汽车的三条理由。[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道德判断的分级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lair(1996)发现即使没有心理理论的孤独症儿童,也具备道德判断能力。而Kahn(2004)认为没有心理理论就不可能完成道德判断。已有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理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存在困难,影响他们理解道德情景并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但这是否与任务的要求道德判断能力的程度不同有关呢?研究增加道德情景的复杂程度,进一步考察儿童道德判断规律。结果发现,道德判断有分级现象,第一级是直接对道德行为进行判断,孤独症和正常儿童都能完成该任务,可能是以原始情绪为基础的;第二级道德判断是对简单道德情景进行判断,需要以心理理论为基础,只有正常儿童才能完成;而对行为与意图不一致的复杂道德判断则需要以更加丰富的经历或者经验为基础,但其属于三级道德判断还是二级道德判断的高级形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雪松  冯源 《学海》2023,(1):61-73
概念建构反映了在具体研究与理论研究间架设桥梁的学术努力,政治学具有整合“制度”概念多重内涵、实现“制度”概念综合功能的重要潜力。政治学“制度”概念的本土建构在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等多重张力的影响下进行,缓解一系列重要范畴间的紧张关系。“制度”概念建构得益也受制于其多维特征,主要涉及经验现象层面国家治理制度性要素的稳定性与复杂性,认知范式层面不同研究路径的议题分工与关系调适,以及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化叠加”的文化生产实质。根据知识社会学性质与功能实效的差异,“制度”概念建构呈现诸多基本面向,包括以相关社会制度概念、国体、政体等形成概念基石,以体制、机制、制度为主干构成规范概念体系,深入发掘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等制度要素不断充实概念内涵,并有望围绕“制度”概念进一步凝练总结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以制度认同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促进制度文明间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