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性寂"与"性觉"义的分判是吕澂先生佛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通过对吕澂与熊十力1934年论学函稿的分析,本文疏理了由闻熏义的探讨为契机而引发的"性寂"与"性觉"之辨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瑜伽行派中法尔种姓得以提出的问题意识与内在理路。从禅修的教学实践出发,有部后天可转易的根器意义上的种姓差别,在瑜伽师那里被赋予了更为基础性的先天不可转易的特征,它先在地决定了修行的过程与结果,所以被落实在本有无漏种子上来予以说明。而通过对本性住种姓的界说及其初唐论诤的考察,恰恰表明法尔种姓与如来藏学说具有共同的致思路向,其目的都是要为有情未来获得解脱的可能性予以先天潜能上的奠基,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这种可能性是一还是多,是无为还是有为。从佛家缘起论指认的是缘起的关系决定论来看,所有的本有说其实都有实体决定论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由安慧《唯识三十释》梵文写本的发现(1922年,尼泊尔)与刊布(1925年,巴黎)所引发的对唯识学的整体反思,在历经半个多世纪时断时续的论争后,至今似乎已然成为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语言学与文献学层面的探讨已穷乎其微,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4.
5.
作为对传统缘起理论的发展与重构,种子熏习学说肇端于部派时期而完成于唯识大乘.基于对业力存续与烦恼潜存等问题的探讨与思考,经量部创造性地以此学说开启了缘起理论在西北印佛法中的全面转向与重新定位.本文试图对其得以揭出的内在理路作一简要疏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汉语文献包括日本法相宗的相关文献的解读,解析了玄奘所作的两个典范性的因明量式"胜军比量"与"唯识比量"的具体作法,认为灵活使用"自许"的简别是玄奘对因明学的创造性发展。按照因明作法的通则,"自许"是对整个因支的简别,使整个因支能满足因的第一相以避免"他随一不成过",由此该比量也就成了自比量。而玄奘则创造性地以"自许"来简别因支中的某一部分以避免其他过失,比如,在"胜军比量"中是为了避免"自异分同全"的不定过,在"唯识比量"中是为了避免"有法差别相违过"。由于整个因支之能满足因的第一相依然为立敌双方所共许,所以该比量仍为共比量。这种对简别的灵活使用,是汉传因明学的一个显著特色,在东亚唯识学传统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制恶见论》是玄奘在印度游学期间所撰写的影响最大的一部论书,为玄奘赢得了声震五印的极高荣誉,可惜未能流传下来。本文通过对《成唯识论述记》等相关记载的梳理,认为《制恶见论》的主要内容至少有三项:一是论证大乘经真是佛说;二是证成阿赖耶识;三是改进"带相说",证成唯识。"唯识比量"应是《制恶见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9.
原始佛教缘起无我语义下的心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原始佛教“业报说’与“无我义”相矛盾的判定几已为国内学界所普遍接受,本文基于对原典的解读,对此作出了相应的辨正,并在缘起无我的语义下,探讨了其中心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