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团体宽恕干预在大学生恋爱受挫群体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31名在恋爱中受到过伤害的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6次团体宽恕干预,并设立一般干预组和控制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前测中,三个组在恋爱宽恕问卷的四个维度、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和幸福感量表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后测中,在恋爱宽恕问卷的四个维度上,宽恕干预组均优于控制组,而一般干预组和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异;在抑郁、焦虑和幸福感三个量表上,宽恕干预组和一般干预组都要优于控制组,但两个干预组之间差异并不显著;(3)前后测比较显示,宽恕干预组在各个指标上均有了显著变化;一般干预组在抑郁、焦虑和幸福感量表的得分上有了显著变化,但在恋爱宽恕的各个维度上(除报复维度)变化不显著;控制组则在各个指标上都没有显著变化。研究表明,面对恋爱受挫群体,宽恕干预的针对性更强,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专业匹配性与学业成绩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自编大学生专业匹配性问卷对五个专业55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各个专业需要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进入大学之后的学习都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因而各个专业都需要与专业特点相一致的独特的学习方式.(2)大学生的专业匹配性与学业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本研究给高中生填报高考志愿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心理学依据,能够促进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并为高校教学和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冒犯者得到宽恕与否对其后续行为的影响,以及在该关系中内疚和共情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伤害事件回忆、情境性内疚测查、内疚和羞愧倾向量表和基本共情量表对南京市50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随着得到宽恕程度的提高,个体在之后善待被冒犯者的程度也随之提高;(2)情境性内疚在得到宽恕与否与后续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3)中介效应的直接、前、后路径均受到共情能力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张田  傅宏 《心理科学进展》2013,(9):1660-1666
在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儿童享有获得治疗权、同意治疗权、拥有隐私权和个人名誉权等权利。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对于来访者权利的保护已经得到了公认,但作为特殊的群体,儿童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权利常被忽视。就中国文化而言,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研究者认为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适应方式是偏向社会取向的,这种社会取向有4个内涵,分别是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因此,当以西方理论为主要指导的儿童心理咨询运用到中国社会时,必然会受到中国传统价值取向的影响,这些传统价值取向通过对儿童父母或民众观念的影响,进而冲击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儿童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南京市男性吸毒青年人格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做好戒毒矫治工作,防止复吸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对南京市强制戒毒所内50名男性吸毒青年进行16PF人格测试,并与全国常模比较。结果:男性吸毒青年的人格特征与全国男性常模相比,在乐群性、兴奋性、敢为性等各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而在聪慧性、实验性、独立性和自律性四个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常模;同时他们在适应与焦虑性、内向与外向性这个两个次级个性因素上与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男性吸毒青年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为编制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并对大学生恋爱宽恕的特点进行研究,采用自编初始问卷对上海某高校的21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预测,利用完善后的正式问卷对上海和南京两地的556名在校大学生展开正式施测,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信效度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利用编制的问卷对大学生的恋爱宽恕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编制的《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包含报复、回避、宽恕和消极沉思四个维度,可以解释方差总变异的69.08%;(2)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重测信度、结构效度和外部效度均显示编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3)编制的问卷能够较好地契合宽恕的定义;(4)大学生恋爱宽恕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女大学生的宽恕倾向高于男生;(5)面对恋爱中的伤害,中国大学生更多地采用消极深思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报复的方式。可见,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信效度均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中国大学生的恋爱宽恕与西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张田  傅宏 《心理学探新》2018,(4):363-368
为探讨人格特质对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基于虚拟的囚徒困境博弈范式,并结合人格问卷的测试,对369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宽恕情境下的被试更倾向于不再伤害对方;(2)得到宽恕的程度与冒犯者善待对方的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3)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在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而大五人格的其他四个维度调节作用不显著;(4)特质性感恩在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据此可得出结论,冒犯者得到宽恕后更倾向于不再伤害被冒犯者,且受到部分人格特质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朱婷婷  陶琳瑾  傅宏 《心理科学》2013,36(1):109-115
本研究关注冒犯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对宽恕的影响以及青少年宽恕水平的三个维度的特点。采用Enright宽恕问卷对388名12.00-21.67岁的青少年施测。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于青少年来说有两大类型的冒犯者,同伴(40.9%)和家庭成员(29.9%)。当冒犯者是同伴时,初中生的宽恕水平最高;当冒犯者是家人时,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宽恕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初中阶段,对于各种冒犯者的宽恕水平差异不显著;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对家人的宽恕显著高于同伴。在所有年龄段,宽恕情绪维度的水平明显低于行为和认知维度。  相似文献   
9.
宽恕的结果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就被冒犯者而言的结果, 二是就冒犯者而言的结果。就被冒犯者而言, 宽恕的积极结果已被广泛证实, 但就冒犯者的行为而言, 以往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有研究指出, 宽恕会导致进一步伤害的发生, 但也有研究指出, 宽恕能够降低进一步伤害的可能性。出现这种不一致结论的原因在于, 不同研究对于宽恕与和解的关系、冒犯者的内心体验和双方人际互动的认识不一致, 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 认为宽恕会避免进一步伤害的证据更充分, 因此宽恕仍然是处理人际伤害的有效方式。但无论是被冒犯者还是冒犯者, 在做出宽恕决定或是接受他人的宽恕时, 仍有一些方面要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0.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宽恕这一主题日益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西方心理治疗领域发展出一项针对受冒犯者的临床技术--宽恕治疗,现有研究支持了其在西方文化中的有效性.而有研究表明,宽恕是一个受文化制约的心理现象,因此,在跨文化应用时,需要考虑其文化制约性,该文在介绍西方宽恕治疗临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方面的比较与讨论,并就宽恕治疗的跨文化应用提出一些思考,据此提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宽恕治疗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