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白学军  侯友 《心理科学》2013,36(2):258-264
运用事件相关脑电位(ERP)技术,采用快速掩蔽启动范式和Go/Nogo范式,探讨汉语重复启动和语义相关启动中语义激活程度的差异和特点。实验中要求被试执行一个额外的语义判断任务,对关键刺激不做明显的行为反应。结果发现,在重复启动条件下获得了稳定的N400效应,语义相关启动条件下没有N400效应;重复启动和语义相关启动条件均未产生N250效应。在较短的SOA条件下,词频对语义的激活和加工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快速掩蔽启动范式、Go/No-go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蒙语词汇识别过程中语音自动激活的时程及对语义通达的作用。实验中要求被试执行一个额外的语义分类任务,对关键刺激不做明显的行为反应。结果发现,SOA为67ms时,语音启动在头皮的额区诱发了明显的P150和N400成分;SOA为167ms时,语音启动在头皮的额区和中央区诱发了明显的P200成分,在整个大脑皮层诱发了明显的N400成分。结果表明,语音在蒙语词汇识别的早期自动激活并促进语义的通达。  相似文献   
3.
运用眼动技术对蒙古国蒙古族大学生、中国内蒙古蒙古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场景知觉特点进行对比,旨在从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的角度探讨文化对认知的作用。结果发现,内蒙古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的眼动指标无显著差异,均重视背景与前景物体的关系,而蒙古国大学生更加注意对前景物体的知觉,这与汉族和内蒙古蒙古族大学显著不同。文化差异影响个体的认知,文化融合会对认知产生建构作用,这种作用具有动态性。  相似文献   
4.
颜色范畴知觉究竟是语言的还是知觉的, 或两者交互引起的认知冲突所致仍在探究与争议之中。本研究采用色觉疲劳和语义饱和操作分别独立地改变知觉或语义加工, 观察二者对颜色范畴知觉效应的即时影响, 以期探究语言和知觉对颜色范畴的作用。结果显示, 色觉疲劳操作导致范畴间颜色辨别反应时减少, 颜色范畴效应增强。语义饱和操作导致被饱和颜色词所属的范畴内颜色辨别反应时增加, 颜色范畴效应增强。说明单独改变知觉或语义加工能力均能影响CCP效应, 支持了语言标签对比模型, 即语言与知觉的交互作用引起颜色范畴知觉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李杰  侯友  王凤梅  姜淞秀 《心理科学》2013,36(2):350-355
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探讨非熟练蒙英双语者的词汇与概念表征特点。选取165名非熟练蒙英双语者为被试。实验自变量为语言条件和学习条件,因变量为任务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发现,词汇判断任务中未产生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表明非熟练蒙英双语者的词汇表征是分离的;语义判断任务中产生了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表明非熟练蒙英双语者的概念表征是共享的。在概念判断任务中语言内启动是对称性的,说明语言内启动可能发生在词汇水平;而语言间启动效应是非对称性的,即英-蒙条件产生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而蒙-英条件未产生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结果支持修正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6.
李杰  何虎  吴柏周  侯友  曹亢  阿如罕 《心理学报》2018,50(11):1259-1268
为研究语言对知觉的影响作用, 行为实验采用视觉搜索范式研究蒙汉双语者的颜色范畴知觉效应; 为进一步考察语言影响知觉的脑机制, 脑电实验采用Oddball范式研究蒙汉双语者的颜色范畴知觉效应。行为实验和脑电研究结果都发现, 在区分蒙古语中qinkerhuhe色时, 低汉语水平的蒙汉双语者比高汉语水平者产生更强的颜色范畴效应, 蒙汉双语者的汉语水平影响颜色范畴知觉, 双语者所习得的第二语言范畴可以改变双语者母语的范畴, 语言能影响知觉的前注意阶段, 本研究支持了Spair-Whorf假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