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饮食行为包含个体对饮食的风味感知、口感评价、情绪感受、个人饮食偏好以及外显的进饮动作等一系列心理与行为过程。研究相继表明:声音主要通过影响人们对饮食的感官感受性与喜好程度来影响饮食行为。饮食行为中的声音信息包括内感受性线索(Interoceptive cues),即个体与饮食的交互音(如咀嚼食物声、吞咽饮品声,制作与准备饮食过程中的声音等);外感受性线索(exteroceptive cues),即环境音(主要指噪音)与背景音乐。行为研究结果普遍强调认知因素在声音与饮食间所起的作用,如注意的分散与转移、跨通道联结(匹配性效应)、期望与回避(潜在的音画效应)等。而神经科学则以"听-嗅-味"为突破口,从"多通道整合"的角度为理论间的争议寻求更为清晰的证据与潜在的内部机制;与此同时,情绪唤醒、躯体标示(内隐联结)与具身认知视角有望成为新的理论整合点。  相似文献   
2.
使用语义启动(semantic priming)、概念启动(conceptual priming)、情感启动(affective priming)以及和声启动(harmonic priming)四种启动范式及其变式,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证实:音乐能够传递不同的意义,其主要的神经证据是两大脑电指标:对应于外在音乐意义(extra-musical meaning)的N400与对应于内在音乐意义(intra-musical meaning)的N5。对4种启动范式的分析发现:1)音乐以"语义"与"非语义"两种形式为媒介传递意义;2)启动范式的核心特征即是对基于"音乐知觉与图式"的"期望匹配与不匹配效应"的操作。与此同时,近期的研究表明N400与N5间的关系并非完全的"彼此独立",而是倾向于共存与共变,甚至是一个成分的两种表达。未来研究在进一步厘清音乐内、外在意义深层关联的同时,有必要将音乐意义传递的神经科学研究纳入到更为宏阔的时代、地域与社会性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古便有“通过强调时间流逝而珍惜当下”的教育与文化传统,对这一“时间认知影响时间行为”的作用机理,当前所知不多。采用问卷法对2232名低年级大学生调查,以考察同一性状态、生命时间流逝情绪、流逝注意与时间管理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同一性获得、延缓状态正向直接预测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时间价值感、监控观与效能感);早闭状态直接正向预测时间监控观、负向预测效能感;扩散状态直接负向预测时间价值感和监控观;(2)获得状态通过流逝情绪间接预测监控观和效能感;(3)延缓状态通过流逝情绪、流逝注意间接预测监控观、效能感,还能通过流逝注意间接预测价值感;(4)早闭状态通过流逝注意间接预测时间管理各维度,其中,流逝注意在“早闭—价值”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方实证主义导引下的儿童时间认知研究范式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渐入困境。以四种常见范式为突破口凝炼,困境是:(1)钟表时间认知范式能否涵盖儿童时间认知的全部内容;(2)各范式的使用与不同时间思维间能否有效适配;(3)共同量值系统(common magnitude system, CMS)能否从行为层面为儿童时间认知作出根源性解释;(4)在暂未发现成人时间认知特定脑机制的前提下,儿童时间认知脑机制的探索有多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诸困境折射出学界对儿童“经验”、“线性”时间的斜重;对“观念”、“周期性”时间的慢轻。中国时文化讲求以时间统摄空、物、人四者为一体,未来研究可将儿童时间认知归置于“时间-事件”背景之中,从具身情境、人际互动、时间言语习得与行为管控等方面超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