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们在冲突中封闭,我们在冲突中开放,我们在冲突中矜持,我们在冲突中对话,我们在……“我们是谁?”罗蒂这样问,以终结一个“我们是什么?”的“传统”。“德性之传统”如何?麦金泰尔如是探究——即便此“传统”在“我们是谁?”的笼罩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情...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泰州学派之何心隐继承泰州家风,对理学话语包括王阳明心学的语境的走出。何心隐通过对理学传统范畴心、性、欲与泰州学派重要范畴身、家的重新定位与审察,指出儒家道德性命之学的重构必须走出内向化的思路。所谓“走出”,关键在于外在权威、规范、法则、标准的绝对挺立。同时,不排除“神道设教”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儒学与家庭伦理”研究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儒学与家庭伦理”研讨会,于2001年12月22日—12月23日在北京昌平召开,赵健民、杨波、汝信、朱伯 、孔繁、牟钟鉴、刘示范、张树骅、沈冰稚,以及来自北京、山东、江苏、河南等地的5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畅谈了各自对于儒学与家庭伦理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儒家重视教育、教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又被称为儒教。儒教就本来的意义说,是指儒家之人伦教化,教育是其中一方面的内容。兴私学,办教育,自孔子始儒家学者已经在这方面付出很大的努力,并保留下来很多宝贵的教育思想。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教育是成德之教,首先要成就的就是一个“成人”,而不是具有某方面技能的专家。但成德之教归根到底是每个人自身的事情,儒家虽重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启发式教育,但更强调的是每个人的自我修养,此即《中庸》所说的“修道”之“教”。历史地讲,儒学或儒教并非宗教,但在人文教化中所…  相似文献   
5.
阳明文字辑佚近来成绩斐然,新编《王阳明全集》与《阳明佚文辑考编年》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然辑佚的同时,亦须辨伪,本文尝试于此有所发明。本文所辨析的焦点,集中于上述两书中误以崔铣一疏为阳明佚文。崔铣此疏,乃因灾异修省之诏,借灾异以弹劾时任首辅费宏,冠以阳明所作既于事实不符,亦于阳明政治心态有曲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1期刊发的胡永中《有关王阳明的两个考证》对阳明学研究中的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提出“新说”。其一,以南刻《传习录》刊刻时间在嘉靖五年八月至嘉靖七年十月之间;其二,以王阳明首次提出“致良知”三字的时间在嘉靖三年甲申,并基于此,曲解王阳明《年谱》辛巳“始揭‘致良知’之教”的含义,质疑《年谱》所引“遗书守益”为“来历不明”、为“可疑”。其考证结论既不成立,其推理过程亦问题良多。本文通过驳论,意在澄清相关事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