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社会、群体能否被识为主体?刘福森,付丽芬贵刊1992年第12期发表了王南堤同志的《社会可否被视为主体?》一文。王文认为,主体只能是个人。社会、群体都不能识为主体。"否则,将导致二元论甚至历史唯心论。""是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相违背的。"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王文认为社会、群体不能被视为主体的第一个论据是:"社会或群体缺少作为主体的最基本的规定性──自我意识性"。我们认为,"没有自我意识就不能成为主体"。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说社会、群体不能达到自我意识,就让人无法同意了。这是因为,不仅个人的自觉活动要在个人意识的支配下才能进行,而且任何社会群体的自觉行动也都必须在社会群体的自我意识的支配下才能进行《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7页)。因此,如果承认有自觉的社会群体活动,就必须承认社会群体有自我意识;如果否定社会群体有自我意识,就必然否定任何社会集体的活动。以阶级活动为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当无产阶级还没有达到自我意识时,它还只是一个自在的阶级。这时,只有个别工人反对个别老板的斗争,还没有无产阶级作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只有当  相似文献   
2.
既要促进社会发展,又要保持生态平衡,就必须使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化。这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把熵定律引进社会发展的研究,确立一个以低熵运行为基本目标的发展模式。熵是表示系统混乱程度的一个概念,熵增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