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中原地带,人们崇尚“六”这个数字。据说“六”和“顺”有着必然联系,代表一切顺利。然而,6月6日这一天,以监管安全长期稳定而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中原某监狱,却出人意料地  相似文献   
2.
徐大峰,25岁,中等个儿,身体健壮,两道浓眉下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分明告诉你:他头脑灵活,办事利落。谁也不敢相信他会有自杀史。捋开左臂,在左腕内侧脉搏处,却有一道一寸多长暗红色的伤疤。  相似文献   
3.
乔波 《社会心理科学》2002,17(4):53-55,4
所谓“APD三步法”,就是运用对自身认识(acquaintance—ship)——完善(perfect)——发展(develop)的手段,帮助罪犯培养健康心理,形成正常人格的方法。罪犯这个特殊的人类群体中的各个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格偏离。对他们实施改造的过程,就是进行再社会化的过程。在再社会化过程中,要从基础做起,逐渐内化,即帮助罪犯从新完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人。认真研究、探索对罪犯的再社会化方法,有效促使其形成适应社会与文化的人格,使其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成为摆在监管改造场所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试图在个体的“认识——完善——发展”方面作以探讨,以期对罪犯的教育矫治短短工作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4.
服刑人员心理躁动期现象及应对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彬  乔波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1):68-72,93
在押服刑人员在监狱内的违规违纪乃至又犯罪行为的发生,直接干扰了服刑人员个体改造质量和监狱整体改造质量的提高,严重威胁着监管改造场所的安全与稳定,是监狱十分关注并大力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新入监服刑人员的违规违纪和又犯罪倾向,明显高于周围其他改造时间较长的服刑人员。研究表明,这主要是受“心理躁动期”现象影响的结果。本文对心理躁动期的发生时段、症状表现、现实危害进行了适当的论证分析,并对其应对策略作出了初步探讨和尝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