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他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作出的反应。就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来说,道德认识或知识是前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两个内在的条件和力量,道德信念是核心和主导,这些因素都以道德实践活动为基础并由道德实践联系和统一起来;学生通过道德实践中的反复行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意志和信念,从而养成更高一级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报纸、杂忘、广播、电视、书籍及电影等传播媒介向为数众多的人提供消息、知识、思想、见解、娱乐、广告等的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巳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一种文明;它正在深入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在内的一切科学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其社会后果都具有两重性。  相似文献   
3.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共同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自发地逐渐形成的;它作为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现,反映一个民族对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些共同看法。由于风俗习惯总是通过群众活动的某些方式世代传承、不断重复,因此,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规范约束的力量,它作为行为规范的补充,在人们的道德评价中起着特殊作用。风俗习惯从来就是社会道德活动的组成部分。某些风俗习惯通过道德关系在社会上受到维护,又会成为一种风尚。法国哲学家丹纳曾讲过:“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和自  相似文献   
4.
道德品质是个人自觉意志的凝结,是一种基于自觉自愿选择的行动过程。苏联心理学者E·B·舒布鲍斯基通过实验证明,把儿童摆在直接的社会监督的情况下,由于儿童没有经历内在的道德冲突,在这种情境中的行为是一般的实用行为;而儿童道德行为的特殊性正在于,它只能在充满道德冲突的情境中(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和带有否定的情绪体验)和没有社会监督的情况下完成的。苏联心理学家艾利康宁提出,在儿童道德发展的一定阶段,儿童形成一些道德“恒量”和内部“道德法院”,这是儿童形成初步自我认识的标志,是一种年龄新质。出现这一年龄新质在学龄末期,从此以后,儿  相似文献   
5.
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要彼此接触和交往。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一散漫的、初步的群体性活动,通常在社会学里称作“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一种行为方式方面的一致性行动,一般指那些大型的、相对非组织起来的、时间上短暂的群众行为:它常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和短暂性等特点。由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关性增加,人们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相互作用日益扩大,加之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各种不同性质的文化接触的机会增多,因此,各种集体行为就成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这是由“社会促进”作用引起的。有的是因为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刺激而产生的社会助长现象,如各种“热”、时髦、时狂等时尚的流行;有的是出于群体对一个人行为的作用,导致他放弃控制其行为的正常约束而去从事他个人从未想到会单独完成的行为,如盲目躁动、传闻甚至骚扰社会安定等初级集体行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王林残忍杀害亲生父母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性的丧失?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无法不使人联想到问题的另一面,联想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冷酷和自私会导致残酷行为”的话。这位教育家主张从童年开始培养孩子爱父母、爱亲近的人的“心地善良温存”的精神品质。帕夫雷什中学有两块醒目的标语牌,其中之一写着:“要热爱你的妈妈”;这个学校每年秋季还要举行母亲节的庆典,每个孩子都把自己劳动创造的果实和精心制作的礼品献给母亲。苏霍姆林斯基说:“感情的培养——不是局部的狭隘的任务,而是一个人道德面貌形成过程的本质。”他认为,“只有能够体察和关注别人命运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