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60年代后期,心灵哲学家(或译心智哲学家)之间曾有一场大争论,关涉哥德尔定理的不可判定命题是否为下述结论提供了很好的理由的问题:人脑在计算上天生地强于任何从原则上说可以构造出来的机械的(即非人类的)计算自动机。应予注意的是:这场争论产生于这样的时刻,当时人们公认计算自动机的具体例证是冯·诺意曼型的串行的,顺序操作的数字计算机。如今,W.D.希利斯(Hillis)已经发明一种具有完全相异结构的计算自动机,即所谓的“连接机”  相似文献   
2.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由江苏省社科院经济所毛系銮同志主编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一书是这方面研究成果的优秀作品之一。该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广采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作了系统、深刻的分析。该书的许多观点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实践工作者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列举其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黄明理先生在《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一书中,提出了“智能动力观”,认为人类智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此,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丛大川先生的书评代表了一种看法。欢迎对此有兴趣的读者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术界开展了要不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哲学的讨论,这一讨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即随着科学技术和哲学的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哲学和应用哲学群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利于坚持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注意瞬脱是指个体在对同一位置出现的多个刺激进行识别时, 如果第二个目标刺激出现在第一个目标刺激之后200~500 ms之间, 那么个体对第二个目标刺激的识别会显著降低的现象。研究表明, 注意瞬脱效应在健康人群中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主要表现在工作记忆、对分心刺激的抑制能力、意向聚焦、情绪状态和人格等方面。近年来, 注意瞬脱的个体差异也在多种神经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得到重视。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注意瞬脱效应个体差异背后的神经机制以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实施“高速信息网络”的行动计划.美国率先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相应地,日本提出了“第五代计算机计划”,欧洲提出了信息技术研究战略计划,新加坡则出台了“2000年信息技术、智慧岛计划”.对此,我国政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着手建设“信息国道”和“三金工程”(即金卡、金关、金桥电子化).国内已有学者向政府提出“中国高速信息网行动”计划.早在1988年,邓小平即提出,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将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合理理解──《实践活动论》评介丛大川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实践活动论》一书,该书是王永昌博士从世界观高度系统地探讨实践活动的哲学专著。该书的前言和第一章的导语即引用马克思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作者认为,对人和现实世界关系的实践性把握和回答,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基本特征,而科学合理形态的实践观,则是马克思新哲学世界观的内在灵魂。马克思新哲学的崛起,开拓了一种新的哲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不了解马克思这一合理形态的实践观其及丰富的理论内容,就等于不了解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灵魂和精髓。该书的第一章是"新世界观的崛起:马克思的实践理论";第二章是"人:本质上是实践创造着的存在物";第三章是"实践:主体和客体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这几章都力图从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文本出发,对上面所提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基本问题给出了新的解释。如第一章的第一节提出"自然界的先在性",肯定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但作者在这里强调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  相似文献   
8.
9.
在近年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一种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和异化劳动论视为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论和人的本质异化的残迹的观点,这是对形成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我认为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论和实践的人道主义主要不是从对经济范畴的道德评价上所获得的道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列宁有《辩证法要素》,二者作为辩证法体系的提纲性雏形有倾向性的差异:(1)从哲学对象上看:前者以“事物、现实、感性”即属人的感性现实世界为对象,不涉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之物”;后者则以“自在之物本身”为对象。(2)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