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un  Juan  Zhang  Qiang 《Cognitive processing》2021,22(2):171-181
Cognitive Processing - Mandarin speakers, similar to speakers of most other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 tend to conceptualize time in terms of space. However, it has been supposed that Mandarin...  相似文献   
2.
以往研究关于视觉工作记忆回溯线索效应的产生机制主要存在5种假设, 目前依然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改进前人研究实验范式, 采用包含内源性回溯线索的颜色回忆报告范式, 进一步对这5种假设进行检验。在实验1中, 我们调控了线索与探测阵列之间的时间间隔, 发现不同时间间隔不影响无线索条件的行为表现, 而在正常线索条件中被试的记忆精度以及能记住的项目数量均优于无线索条件; 在实验2中, 我们对回溯线索伴随的干扰刺激类型进行控制, 结果显示, 在不同条件下记忆精度不存在差别, 但当回溯线索伴随干扰刺激呈现时, 被试能记住的项目数量会被降低, 降低程度受干扰刺激的类型调制; 在实验3中, 我们对伴随回溯线索的干扰刺激的呈现时间进行控制, 发现虽然回溯线索效应仍然存在, 但干扰刺激的呈现时间不会影响效应程度。研究结果表明, 回溯线索的出现使得被试能够在决策加工前完成内部注意资源的再分配, 从而避免了同时进行这两种认知加工与记忆表征维持本身竞争认知资源。本研究为认知阶段分离假设提供了支持证据, 对解决回溯线索效应产生机制的争议以及理解内部注意与视觉工作记忆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强 《世界宗教研究》2012,(2):126-135,194
泰卜里厄哲玛提是目前最大的跨国伊斯兰宣教运动,其以松散的组织化形式,以成员的流动性宣教而流布于很多地区。学术界主要从历史学、宗教学、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视角,关注了其起源、背景、领导人、思想、组织、成员、工作方式、使用文本、本土化、与政治的关系、社会影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活动等。研究者以西方学者为主,个别观点值得商榷。研究困难在于多学科知识、研究资料、语言三个方面。研究视野和范围仍有限,特别是缺乏深入的田野调查个案,对这一运动在不同地域中的本土化问题关照不够,同时应该重视研究的伦理和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4.
梅强 《周易研究》2012,(3):80-89
在严格区别《周易》、王弼《周易注》及《周易正义》三者不同思想的基础上,厘清《周易正义》所蕴含的法律思想是《周易正义》法律视角研究的当务之急。作为《周易正义》法律思想的表征体系,《周易正义》中的刑罚适用原则可简述为:区分故意与过失原则、轻刑原则、重刑原则。这些原则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Hu Z  Zhang R  Zhang Q  Liu Q  Li H 《Brain and language》2012,121(1):70-75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a late frontal-central audiovisual interaction during the time period about 150-220 ms post-stimulus. However, it is unclear to which process is this audiovisual interaction related: to processing of acoustical features or to classification of stimuli? To investigate this questio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were recorded during a words-categorization task with stimuli presented in the auditory-visual modality. In the experiment, congruency of the visual and auditory stimuli was manipul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in the window of about 180-210 ms post-stimulus more positive values were elicited by category-congruent audiovisual stimuli than category-incongruent audiovisual stimuli.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late frontal-central audiovisual interaction is related to audiovisual integration of semantic category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6.
尽管“限制解除”作为一种顿悟问题解决的关键途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德国心理学者Knoblich及其同事提出, 但学界对于“限制解除”所包含的信息加工程序、阶段以及相应的脑认知过程却并未有进一步的探讨和细化。本文从“限制解除”的理论角度出发, 以答案提示催化的“诱发式”字谜解决顿悟为例, 首次提出了一个关于“诱发式”限制解除过程的信息加工阶段初步构想。该构想认为:顿悟问题解决中的“诱发式”限制解除过程包含3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早期注意参与为特征的冲突信息的预警或预处理过程; 第二阶段是以新旧思路交替为特征的关键限制解除过程, 鉴于这个过程以基本问题表征空间的拓展为特征, 因此我们推测右脑的活动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是以自上而下的控制加工为特征的重新整合过程。脑电研究数据部分地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 发现了上述第一阶段在脑电变化上体现为顿悟性限制解除所伴随的N100/P200复合体; 第二阶段体现为P300在300~400 ms的时间窗内的地形图分布及差异波; 而第三阶段则体现为N400在400~800 ms内的变化。脑电结果还证实:在第二阶段也就是限制解除的关键阶段, 右脑的活动明显强于左脑, 提示基本问题空间的拓展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右脑, 而在第三阶段也就是信息的重新整合阶段则表现出相反的半球偏侧化倾向。上述发现有可能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顿悟中“限制解除”的脑认知机理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技术理性作为一种观念和能力,通过其伦理表征引导人类的行为。技术理性主要表现为追求最大化力量和力量最大化的力量伦理、追求产出最大化和投入最小化的效率伦理、追求规则与目标一致性的计算伦理、追求永无止境增长的增长伦理,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招致诸多负面影响和伦理风险。为了克服技术理性的负面影响,人类需要构建包括非力量伦理、责任伦理和发展伦理在内的新伦理。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分子结构式为材料,让被试在单任务或双任务条件下以集中呈现和交错呈现的方式进行学习,并通过操作广度、旋转广度和对称广度任务测量工作记忆容量(working memory capacity, WMC),探究在基于规则类别学习中交错呈现优势的稳定性。结果显示,交错呈现优势仅体现在文科生中;而对于理科生,集中呈现效果较佳。另外,任务数量和WMC均不影响交错呈现优势,表明交错呈现优势稳定存在于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中,且不同WMC的个体均能从交错学习获益。  相似文献   
9.
通过操纵反馈时间(即时,延迟)、反馈类型(简单,丰富)和掩蔽类型(塔罗牌,空白矩形),考察概率类别学习的学习机制。结果发现:(1)被试的学习成绩在即时反馈条件下显著优于在延迟反馈条件下;(2)在即时反馈条件下,仅给予简单反馈,被试虽能出色地完成天气预报任务,但是不能正确地判断卡片预测晴天的概率,倾向内隐学习;(3)在其他条件下,被试能正确地判断卡片预测晴天的概率以及各卡片在天气预报任务中预测天气的重要程度,表明被试能外显地意识到这些线索的作用。综上,概率类别学习采用的是双系统学习机制,既依赖内隐学习,又依赖外显学习。  相似文献   
10.
Humans exhibit a remarkable ability to discriminate variations in object volume based on natural haptic perception. The discrimination thresholds for the haptic volume perception of the whole hand are well known, but the discrimination thresholds for haptic volume perception of fingers and phalanges are still unknown. In the present study, two psychophysical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haptic volume perception in various fingers and phalanges. The configurations of both experiments were completely dependent on haptic volume perception from the fingers and phalanges. Th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blindly discriminate the volume variation of regular solid objects in a random order by using the distal phalanx, medial phalanx, and proximal phalanx of their index finger, middle finger, ring finger, and little finger. The discrimination threshold of haptic volume perception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the little finger to the index finger as well as from the proximal phalanx to the distal phalanx. Overall, both the shape of the target and the part of the finger in contact with the targe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precision of haptic perception of volume. This substantial data set provides detailed and compelling perspectives on the haptic system, including for discrimination of the spatial size of objects and for performing more general perceptual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