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Numerous studies on Western cultures have suggested a strong linkage between authenticity and mental health.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whether such an association can be generalized to Eastern cultures. This study aimed to conduct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ree dimensions of authenticity (authentic living, self-alienation, and accepting external influence) and two factors of mental health (negative and positive) across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Measurement invarianc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and multigroup structural regression models developed on two college samples from the US (n = 392) and China (n = 281).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authenticity and the negative factor of mental health were consistent across cultures, where both self-alienation and accepting external influence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However,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authenticity and the positive factor of mental health were different in the US and Chinese samples. Specifically, both authentic living and accepting external influence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ife satisfaction in the US sample but not in the Chinese sample. Findings stress that having a nondistorted perception of the true self is critically related to lower levels of anxiety across cultures and highlighted the need to identify culture-specific promotive factors for life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2.
不确定性问题解决策略研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确定性问题解决及认知策略方面颇有代表性的研究的回顾、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特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飞行错觉是复杂气象飞行中每个飞行员都可能发生的一种心理生理现象。据我们观察,在飞行员发生的飞行错觉中,93%是一过性的,反应轻微;7%是严重的,反复发生,且难以克服,影响操作,伴有不适症状,甚至可能导致严重飞行事故。因此,开展严重飞行错觉医务鉴定的研究,对保证飞行安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殊菩萨作为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菩萨之一,在石窟造像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特别是北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变化很大。通过对北朝至隋唐的石窟造像中文殊菩萨式样变化的梳理,概括文殊菩萨形象的不同式样及其产生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安徽、天津的培训机构中的401名在职员工为研究对象,以组织支持感作为中介变量,以积极心理资本作为调节变量,从资源保存理论的视角探讨了职场排斥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职场排斥对员工的建言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职场排斥水平越高,其建言行为水平越低。(2)组织支持感在职场排斥与建言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职场排斥通过组织支持感影响员工的建言行为。(3)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受到积极心理资本的调节,积极心理资本会增强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养育倦怠指的是由于父母角色和长期的养育压力而导致的一组负性症状,具体包括与父母角色相关的极度耗竭感、与子女的情感疏远和父母角色的低效能感。学者们采用风险-资源平衡模型来对养育倦怠进行解释,并围绕其测量、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问题:澄清养育倦怠的概念内涵,发展科学的测量与评价工具;重视养育倦怠与后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充分关注文化因素在养育倦怠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员工在通勤时间里减少身心压力, 将身体和心理资源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活动称为“通勤恢复活动”。通勤恢复活动可能跨领域对人们的工作激情产生动态影响。通过日记研究法和潜在剖面分析法, 从短期和长期研究通勤恢复活动对工作激情的动态影响、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 拟解决3个关键问题:第一, 通勤恢复活动如何影响员工的和谐型工作激情和强迫型工作激情及其内在机制是什么?第二, 不同自我调节模式的员工在通勤恢复活动影响工作激情的机制上如何发挥调节效应?第三, 通勤恢复活动各维度组合的不同剖面对工作激情有怎么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 不仅弥补通勤研究和恢复研究中被忽视却又十分重要的研究缺陷, 而且对人们开展通勤恢复活动提升通勤恢复活动以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 同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何姣  白宝玉  夏勉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7):1187-1198
脱落是指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 来访者由于种种原因在导致他前来寻求帮助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就终止治疗的现象。研究者对脱落概念内涵的理解比较一致, 但脱落的操作性定义存在多种且各有利弊。脱落在临床治疗中普遍存在; 脱落率在跨研究间的结果差异很大, 并受到脱落的操作性定义和研究设计类型的重要影响。传统的静态的变量在预测脱落时存在明显局限, 治疗同盟等治疗过程预测变量近年来得到更多重视, 并丰富了我们对来访者脱落的深入理解。为减少脱落, 研究者建议为来访者提供治疗前准备, 对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变量进行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干预策略。未来研究需要完善脱落的操作性定义, 更多地在自然治疗设置下进行研究, 进一步深化脱落的预测变量研究, 并关注治疗外重要事件及文化背景对脱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夏洞奇 《现代哲学》2005,6(3):125-135
文章旨在探讨奥古斯丁的“两座城”学说。首先,简要地讨论了《上帝之城》的写作背景与主要结构;其次,在宗教信仰与现世生活这两个层面上分析了《上帝之城》关于“两座城”的主要观点;再次,分三个角度探讨了“两座城”学说的历史与思想背景。虽然“两座城”的学说体现了一种以两分的形式来思考问题的倾向,但它既不同于存在论的二元论和灵与肉的二元论,又避免了对复杂的现实社会作过于绝对的两分。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